十月革命之后,苏俄军民奋起反抗国内外敌人的疯狂进攻。在决定革命成败的决战中,红军的装甲列车所向披靡,功勋卓著。“我们是爱好和平的人,我们的装甲列车已在铁轨上整装待发……”,红军士兵们每每高唱这首战歌,坐上列车向敌人勇猛冲杀。
1
“列宁”号让斯大林印象深刻
战争之初,红军战士使用装甲列车毫无章法,“横冲直撞”成了战术的核心。
1917年11月20日,位于下十月城的一座兵营发生叛乱,红军派遣一列装甲列车镇压。“面对叛军的弹雨,(列车)毫不畏惧地沿铁路猛冲,很多叛军被(列车的)摧枯拉朽之势吓跑了,”铁路史学者克里斯蒂安·乌尔玛在其著作《胜利轨道》中描述,“由于刹车不及时,机车头冲出铁轨,就停在那里,但红军用车载火炮猛轰敌人,波罗的海舰队的一个水兵营趁势冲入兵营,消灭了叛军。”这是外界已知的红军装甲列车最早的战斗。
随着作战经验的积累,红军战士们学会了如何发挥这种“陆地巡洋舰”的威力。1918年1月,红军在敖德萨缴获白卫分子的“扎阿穆列茨”号装甲列车,该车曾在一战战场上大显身手,令奥匈帝国部队吃尽苦头,乌尔玛在书中称其为“机械野兽之王”——“厚达4英寸的装甲,让每个见到它的敌人都感到绝望。”
加入红军的“扎阿穆列茨”号更名为“列宁”号,开赴有“苏维埃面包篮”之称的重镇察里津(后改名斯大林格勒),专门对付白卫军的哥萨克骑兵。1918年10月,苏维埃政权的代表斯大林搭乘“列宁”号参加察里津会战,他亲眼目睹了装甲列车的威力。当时,红军一个连的步兵搭乘“列宁”号突袭白卫军控制的火车编组站,他们用57毫米速射炮和“戈洛夫”六管转膛机枪击退了哥萨克骑兵的冲锋,粉碎其破坏铁轨的企图,还将停在编组站内的另两列敌军装甲列车拖走,这段经历给斯大林留下深刻印象。
2
不屈服的“矮子”
红军使用的装甲列车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车上往往绘有红星标志,或用红色油漆喷涂着慷慨激昂的标语,对装甲列车的命名更是突出无产阶级的特色。
苏俄红军的装甲列车往往有非常革命化的名字,如“明斯克共产主义者向列宁致敬”“步兵团向卡尔·马克思致敬”“一切权力归苏维埃”“巴黎公社拥护者”等,另一个大类是所谓的“红色”系列,如“红旗”“红色骑兵”“红色莫斯科”“红色彼得格勒”等。还有一些命名表现了红军对敌人的仇恨,如“杀死邓尼金”“杀死弗兰格尔”等,这些对象都是凶残的白卫军首领。还有些装甲列车被赋予相对浪漫的名字,比如“复仇”“自由”“暴风”等。
丹麦外交官科勒尔有幸乘坐过“卡尔·马克思”号装甲列车,“最前面是一节装甲车厢,上面有旋转炮塔,炮塔里伸出亮闪闪的炮管。然后是巨大的机车,防护装甲从烟囱一直延伸到接近轨道的位置。再后面是乘坐步兵的长走廊车厢,车厢大到足以满足他们战时前后运动”。
不过,科勒尔却瞧不起列车指战员,形容他们像“一群从矮子中挑出来的高个子”,意思是他们的战斗素养较差。但就是这群被嘲笑为“矮子”的红军士兵,打起仗来坚强无比。1918年12月1日,红军两列装甲列车陷入敌围,其中一列因铁轨被毁脱困无望,车上的红军战士引爆炸药,与爬上列车的敌人同归于尽。
3
大家都去同邓尼金斗争!
1919年6月,苏维埃政权遇到最凶恶的敌人——邓尼金指挥的白卫军,他们在协约国支持下发起大攻势,敌人把装甲列车用在每次进攻上,这些列车往往加挂更多的运输车厢,里面装着步兵、装甲汽车甚至坦克,而在列车周围担任侧翼掩护的是哥萨克骑兵,有时还会有飞机盘旋,场面壮观。
红军装甲列车在作战初期损失严重,苏维埃政权开始动员一切资源应对当面之敌,“大家都去同邓尼金斗争!”莫斯科城内到处张贴着列宁创作的著名口号,很快,14列装甲列车从二线部队紧急抽调给前线,战局逐渐稳定下来。10月,红白两军展开决定性会战,红军名将布琼尼指挥的骑兵在装甲列车配合下取得大胜,斯大林给列宁去电称:“夺得大批战利品,包括敌军的所有装甲列车。”
1920年初,红军装甲列车在塔甘罗格和顿河畔罗斯托夫两地与邓尼金部展开最后的厮杀,两城数度易手,最终白卫军主力损失大半,邓尼金丢下自己乘坐的“死亡字典”号装甲列车,率残部逃进克里米亚半岛。11月14日,就在白卫军残部争相从海路逃跑时,他们残存的装甲列车在塞瓦斯托波尔附近的铁道线上高速对撞自毁,为白卫军装甲列车部队写下失败的最后一笔。
顺便提一下,苏俄革命军事委员托洛茨基乘坐的指挥专列,无疑是这些装甲列车中的“明星”。该专列于1918年8月在莫斯科完成,专列随行人员的外套左袖上佩戴一枚由托洛茨基亲自设计的银色盾形荣誉臂章,在“革命军事委员”和“L·托洛茨基”等字样之间是一台迎着太阳前进的蒸汽机车头。白卫军不止一次用大炮和飞机对专列发动过袭击,但从未成功过,数年间,专列上只有15人伤亡。1919年,专列在彼得格勒被授予荣誉称号,被称为“来自红色旗帜的命令”。
4
波兰步兵无能为力
关于红军的装甲列车数量,乌尔玛认为红军在1918年至少拥有23列装甲列车,1920年增至103列,“红军装备的火炮中,每10门中就有一门装在装甲列车上。一列装甲列车的火力抵得上一个炮兵营甚至一个炮兵团”。
除了强化火力,红军装甲列车部队还创造了花样繁多的突击战术,其中搭载步兵突击队最为有效。乌尔玛介绍:“到1919年时,几乎每列装甲列车上都搭载约165名红军步兵。”列车靠站时,步兵负责警卫;列车冲击时,他们趁势占领敌人阵地。一位红军军官曾记述,车载步兵的出现,使装甲列车的活动范围不再局限于路轨附近,列车的作战效率提高了至少五倍。
1920年4月,新独立的波兰在帝国主义怂恿下入侵苏俄,红军奋起反击。当红军突击时,装甲列车是开路先锋;当红军沿铁路线撤退时,装甲列车则提供掩护。苏联文学家阿·托尔斯泰在小说中对当时的战斗场面进行了生动的描述:
“装甲列车在地平线上冒烟……炮弹排挤着空气在草原上空飞过,炸起一股股喷泉似的忽起忽落的泥土。敌人的骑兵呼叫着冲锋而来,不顾一切地超过铁丝网,带着酒醉的狂暴向战壕奔去……每一次进攻的浪潮都被红军的铁甲列车粉碎。”
到当年10月停战时,波军近50列装甲列车几乎全被红军击毁,而红军神出鬼没的装甲列车却成为波兰士兵的噩梦。波兰第3集团军的一名军官在电报中写道:“那样的装甲列车是最难对付和最可怕的对手。它们设计优良,在行动中表现出不顾一切的坚定……我们的步兵在它面前完全无能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