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标准几度变更
这并不是第一次更改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恰恰相反,高血压的标准在历史上几经变更。1937年,美国心脏病学之父,AHA创始人之一,Paul Dudley White教授曾认为“高血压可能是一种重要的代偿机制,我们不应该干预它”。1946年,Friedberg教授在《心脏病学》一书中把轻度高血压定义为血压<200/100mmHg,此血压水平无进行降压治疗的必要。1959年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将<140/90mmHg定义为正常血压,≥160/95mmHg为高血压,并在全球推广。1987年又将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修订为>160/95mmHg,并提出了临界高血压的概念:指的是140~159/90~94mmHg的人群。1998年第七届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联盟的高血压大会上,各国专家一致同意取消“临界高血压”,将血压≥140/90mmHg定义为高血压,并开始药物治疗。后来虽然在2003年又提出了高血压前期的概念,但并未对高血压诊断标准作修改。本次2017AHA诊断高血压指南的标准下调,即≥130/80mmHg。
进一步提升血压管理
高血压诊断标准的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140/90mmHg高血压标准虽然是目前广泛采用的,但实际上其应用也就19年的时间而已。本次AHA诊断标准下调,并不是刻意扩大高血压人群、刻意扩大需要服药的人群,应该是提高医生和患者对于血压管理的重视程度。
新指南中,药物治疗理念是以患者10年心血管风险来决策的,对于风险并不高的患者,还是强化生活方式干预为主,切不可因诊断标准下调,就将药物治疗匆忙、广泛地铺开。
我国诊断标准不变
那么这样的诊断标准是否适合中国呢?我国是高血压大国,近年来,我国高血压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当前的高血压防治现状仍不尽如人意,知晓率,治疗率,达标率仍很低。借鉴美国指南的积极态度,将高血压的防线前移,通过多种形式加强社会各群体对管理血压必要性的认识,无疑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我国高血压的防治水平。但美国新指南对于任何患者一刀切的标准显得过于激进。对于国外的指南,某些观点可以借鉴,但绝对不能盲从。
中国指南充分考虑了我国的实际情况与临床研究证据,因而最适合于我国高血压的防治。2018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将在现有指南基础上进行修订,以我国近年来高血压大规模随机临床试验为依据,并参考国内外有关研究进展。目前我国没有新的证据来推翻既往诊断标准,因此我国高血压诊断标准预计不会下调,仍将保持140/90mmHg的标准。
许建忠(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高血压研究所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