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要闻
     
本版列表新闻
一系列建党准备工作在上海南昌路上一条弄堂内完成——~~~
一系列建党准备工作在上海南昌路上一条弄堂内完成——~~~
     
2017年11月27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系列建党准备工作在上海南昌路上一条弄堂内完成——
渔阳里:红色征程的起点
邵宁 徐建刚
■ 71岁的赵文来住在南昌路100弄2号已有40年。只要有人来参观,他都会热情讲解并递上红色遗迹的资料 本报记者 刘歆 摄
  首席记者  邵宁

  这是上海市中心一条普普通通的石库门弄堂,百年风霜在它身上写下了一抹沧桑。然而,在风云激荡的上世纪20年代,这条弄堂曾是许多重要历史人物的聚合点,也是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者。这里不仅是《新青年》编辑部,更是中国共产党的孕育之地——第一个党组织、第一个团组织、第一所干部学校、第一个党领导的工会……红色基因从这里迅速复制、传播,植入千千万万个热血青年和革命志士的心中。上海正在开展的“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使这条百年老弄堂进入人们的视线。它宛如一颗宝石,穿越历史,静静地放射着光华——这就是渔阳里。

  印迹 红色上海第一弄

  从繁华热闹的淮海中路往南100米左右,就是南昌路。与淮海路的车水马龙、霓虹闪耀相比,这里显得淡然而静谧,马路的格局,和100年前的环龙路相比,没有多大改变。

  97年前的一个冬天,一位身着长衫的中年人,带着行李走进环龙路上的老渔阳里。他就是被毛泽东誉为“五四运动总司令”的陈独秀。那是1920年2月,为躲避追捕,陈独秀与李大钊迎着鹅毛大雪,乘坐带篷骡车悄悄离开北京。李大钊和陈独秀约定:我在北京,你在上海,我们分别做建党的准备。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创建过程中“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故事。而上海一系列建党的准备工作,有许多是在这里完成的。

  当年的老渔阳里其实并不老,整条弄堂建成才7年,只是为了和1917年建成的新渔阳里区分开来而这样称呼的。老渔阳里2号是安徽都督柏文蔚的寓所,一正一厢的两层石库门,在当时是时髦宽敞的住宅,陈独秀抵沪后,就在这栋房子里住了下来。

  由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和市文物局编纂的《中国共产党早期在上海史迹》一书,记载着随后展开的一系列轰轰烈烈的建党准备工作和活动——

  《新青年》在这里继续编辑出版;1920年春,共产国际代表维金斯基经李大钊介绍,到上海会见陈独秀,在这里商讨建立中国共产党的问题;5月,毛泽东来上海,在这里拜访陈独秀,讨论马克思主义和湖南改造等问题;6月,陈独秀与李汉俊、俞秀松、施存统、陈公培在此开会,成立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个早期组织。与此同时,《新青年》改为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机关刊物。年底,陈独秀去广州,陈望道接任主编。同年11月7日,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在此创办了《共产党》月刊,由李达在楼上亭子间编辑。

  老渔阳里2号还是中共“一大”的筹备处和“一大”期间的“秘书处”。1921年6月3 日,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到沪,经商议后决定于7月下旬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即以老渔阳里2号为联络处,由李达、李汉俊出面进行了具体的筹备,致函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委派代表,确定会议地点和日程,起草并刻印有关文件。

  今天,老渔阳里的门头已经看不到了,现在是南昌路100弄,位于思南路和雁荡路之间,和102弄共用一个入口。走进弄堂,右边第一排房子是1号,再往里走,就是2号。石箍的黑漆大门紧闭着,上面贴着两个红色“福”字。这座石库门老房子,如今是居民住宅,只是旁边的墙上有一块铜牌,上书“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字样。

  这是一栋让人肃然起敬的老房子。近百年在这里发生的一切,如惊雷、似闪电,划破漫漫长夜,唤醒沉睡的人们,一个崭新的先进的政党在此孕育。开天辟地的中国共产党在不远处的望志路106号诞生,中华民族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火种

  渔阳里的革命活动

  距离老渔阳里不远是新渔阳里。由于弄堂口在淮海中路567弄,且保留着“渔阳里”的门头,因此知名度比老渔阳里大得多。弄内6号,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现在已经辟为纪念馆。

  新渔阳里的红色历史也可以追溯到1920年春。当时,杨明斋陪同维金斯基到上海,同陈独秀商讨建立中国共产党时,租赁这栋石库门房子为活动地,并开设中俄通讯社,后改称华俄通讯社。当年8月22日,俞秀松在陈独秀指派下,来到新渔阳里6号发起成立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随后,他担任了共青团临时中央的第一任书记。

  1920年9月,这里挂出了“外国语学社”的招牌。其实,这是党开办的第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学校,用学外国语掩护革命活动。吸引了一群救国心切的年轻人。半年后,刘少奇、任弼时、罗亦农、肖劲光等20多位学员分赴苏俄学习,他们日后都成了中国革命的骨干。

  1920年10月3日,上海机器工会在新渔阳里举行发起会,陈独秀、李汉俊等出席。孙中山、陈独秀等还参加一个多月后的正式成立大会。从此,中国工人阶级有了第一个群众组织。

  新渔阳里曾改名为铭德里,1957年恢复旧称。渔阳里6号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市文管会对旧址进行整修,于1989年5月4日对外开放;2001年再次进行全面整修扩建,于2004年向社会开放。

  老渔阳里2号原先与淮海中路新渔阳里6号有弄堂相通,两处相隔数十米。当年,陈独秀等还常去新渔阳里6号讲课,热血青年如刘少奇、任弼时等常在此出入,这条通道也被称为‘共产主义小道’。可惜的是,现在这两条弄堂已被封闭,不再相通。

  传承

  “初心之地”发挥作用

  进入21世纪以来,渔阳里越来越受到关注。多位老党员和热心党史的中青年学者专门对此展开了研究。2015年6月,经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批准,渔阳里历史文化研究会正式成立,为中共党史学会的二级分会。这是第一个以上海“渔阳里”这一具有丰富历史意涵的城区为研究对象的民间学术社团。

  今年91岁高龄的王乾德是渔阳里研究会的发起人和名誉会长。他介绍说,上海刚解放不久,为寻找党的诞生地,陈毅、潘汉年等上海市领导来到老渔阳里踏访。当年还有个筹办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的计划。由于年代相隔已经久远,现在已很少有人知晓这段历史。研究会会员卢志新认为,上海老弄堂,首推新老渔阳里。他说,在中国和上海的历史大变动中,新老渔阳里的地位实在太重要了。

  2016年10月22日,“渔阳里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大学举行。会上,渔阳里历史文化研究会落户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去年,研究会还出资编印了一本小册子《渔阳里,红色征程的起点》,这本小册子已经印刷了两次,共1000册,很受欢迎。研究会会长李瑊表示,从100多年前上海的历史背景、租界环境、城市特点、开放程度来看,红色之源渔阳里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区域,一个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在这样一个区域里诞生不是偶然的。对于渔阳里这样一个“初心之地”,一定要加强挖掘、研究和保护。今年10月,第一届渔阳里文化论坛在上海大学举行,与会专家学者指出,要对渔阳里等革命旧址进行发掘、梳理、宣传、弘扬。

  如何进一步挖掘渔阳里等红色旧址的价值,让这笔宝贵财富在新的历史时期发挥作用?市政协常委、本报记者俞亮鑫长期关注渔阳里,曾多次向市政协递交提案,今年初,市政协完成了一项调研报告,指出复兴公园附近一平方公里密集分布着10多处建党早期的重要旧址,有一大会址、新老渔阳里、博文女校、又新印刷所、维金斯基故居等,它们见证了中共从酝酿、筹备、组织、诞生的完整过程,建议将这里打造成一片“红色源头历史风貌区”。

  专家点评

  初心之地 红色之源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是党的初心之地。上海孕育、诞生、创建了中国共产党。说到孕育,渔阳里无疑是其中最为关键的历史交汇点,如果说一大会址是中国共产党的“产床”,那么,渔阳里则是上海红色文脉的起点,红色之源。

  从渔阳里到一大会址,距离只有短短的几百米,从1920年春到1921年夏,时间只有短短的一年多。但改变中国历史“开天辟地”的前奏,却是在这里完成,引领中国历史走向的许多重要人物在这里交汇,中国最早授受马克思主义的先进分子,陈独秀、毛泽东、李达、李汉俊、俞秀松等身影,在渔阳里穿行,忙碌的背后,中国共产党的许多第一在这里诞生:第一个共产党组织、第一个工会、第一个《共产党宣言》中译本……从这里播撒出去的点点星火,汇聚成革命的火种,迎来全国性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点亮中国。

  徐建刚(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科创上海
   第A07版:财经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中国新闻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广告
   第A13版:文体新闻
   第A14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夜光杯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阅读/连载
   第A20版:军界瞭望
   第A21版:军界瞭望
   第A22版:康健园
   第A23版:康健园/健康养生
   第A24版:医技/新民健康
渔阳里:红色征程的起点
传承红色基因
新民晚报要闻A02渔阳里:红色征程的起点 2017-11-27 2 2017年11月27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