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上海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PISA之父称中国教育的“软肋”是学业负担重
~~~PISA之父称中国教育的“软肋”是学业负担重
~~~PISA之父称中国教育的“软肋”是学业负担重
~~~PISA之父称中国教育的“软肋”是学业负担重
~~~PISA之父称中国教育的“软肋”是学业负担重
~~~PISA之父称中国教育的“软肋”是学业负担重
     
2017年11月27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教育投入应投在教师上
PISA之父称中国教育的“软肋”是学业负担重
王蔚
  上海学生在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中已经两次获得世界最好成绩,上海的基础教育优异成绩也由此引起世界的关注。有着“PISA之父”称号的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教育和技能部部长安德烈亚斯·施莱歇,日前在华东师范大学做演讲时,却指出了“PISA世界第一”背后的不足与隐忧,为上海的教育发展送上了多个小贴士。

  世界在变教育没变

  “过去几年里,全世界在机器人、云技术、生物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学生的科学思考能力似乎仍旧没有太大的变化。这是为什么?”施莱歇在题为《PISA数据告诉我们:学校可以办得更好》的演讲中说,世界在变化,唯独教育没有跟上这种变化,现在的孩子看似学的东西越来越多,但他们“以科学家的身份去思考”的能力还是不行,这种状况在全世界基本上都是如此。包括中国在内,学生的考试成绩在提高,但这只是知识理论方面的提高,究竟有多少学生是以科学的视角去理解知识?究竟又有多少学生可以用哲学的、数学的思维来理解事物?光会背诵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学生最需要学习的是怎么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英国,接近100%的老师会说,他们的职责是促进学生自己的探究;86%的老师会说,学生自己寻找解题答案才能学得最好;74%的老师则认为,思维和推理比课程内容更重要。

  成绩不错追求不够

  虽然过往两次上海学生的PISA测试成绩相当优异,但施莱歇仍旧从大数据分析中看出了两个不太为中国师生和家长意识到的问题。第一,根据2015年的测试结果,中国学生在同伴协作方面还有很多需要提升的地方。美国学生的个人解题能力比较差,但他们在协作方面却做得非常好,相反,中国学生解题很棒,但遇到需要协作解题的时候就做得不够好了。

  第二,PISA测试不关注学生在科学方面的成绩怎么样,而是试图了解他们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把科学当作未来的事业去追求,结果发现,在这些15岁的男女生中,韩国、日本、中国、芬兰、德国学生的科学题成绩都不错,但他们中想当科学家的人非常少,而美国学生的科学题成绩并不理想,却反而是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想成为科学家。这是很值得教育界思考的问题。

  学时过长效率不高

  施莱歇还指出了中国教育的一个软肋,就是学业负担过重。

  “在中国,学生每个星期有60小时在学习,比成人劳动法要求的工作时间都长。像芬兰、德国的学生只有30个小时在学习。再从每小时授课学生得到的学习结果这个比例来看,芬兰、爱沙尼亚、日本等国家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很多东西,而有的国家则是花了很多时间却学到很少有用的知识。不是说多学就行了,关键是要提高教学的喜悦感。”施莱歇说,要限制学生的学习时间,教育的投入应该是投在教师身上,而不能够让学生的学习时间变得越来越长。如何把孩子们的学习时间用到刀刃上,这对真正提高教学质量是至关重要的。 

  首席记者 王蔚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科创上海
   第A07版:财经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中国新闻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广告
   第A13版:文体新闻
   第A14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夜光杯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阅读/连载
   第A20版:军界瞭望
   第A21版:军界瞭望
   第A22版:康健园
   第A23版:康健园/健康养生
   第A24版:医技/新民健康
教育投入应投在教师上
关税又降了
自闭儿童看世界
水稻鱼虾共生绿色模式逐步形成
五号沟液化天然气站二期建成投运
“生命晶石”定制服务满足家祭需求
新民晚报上海新闻A05教育投入应投在教师上 2017-11-27 2 2017年11月27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