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8: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12月06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左手书法传奇
王家骏
  王家骏

  那一年的一天,他感到那一刻终于到来了。

  握笔几十年的右手,颤抖、僵硬,几乎无法写出漂亮的书法。那些熟练的屋漏痕、锥画沙、折钗股、印印泥般华丽丽的线条,变成一条条蚯蚓,丑陋而不堪。要知道,手上的那支毛笔,跟随了他几十年,可谓得心应手。现在,他像一个突然失去了听觉的钢琴家,一个突然失去了嗓音的歌唱家。那一年,他七十岁。

  这种感觉从六十九岁开始,就隐隐约约有了。写大字还好,小字就渐渐不听使唤。他去看医生,医生也没有好的办法。可他是一个书法家,在上海书法界,也算是一个顶尖的存在。他被誉为书坛的“千手观音”。现在,这只化一手为千手的右手,居然无法写字,就像一个绝顶的武林高手,突然被人废了武功。那些日子,他长吁短叹,辗转反侧,夙夜难眠。甚至一怒之下,把笔砚纸墨全部推倒在地。无奈中,他想到了费新我先生,在“文革”期间被人残暴地挑断了右手手筋,开始改练左手书法,终于传奇般成为中国左手书法第一人。七十岁开始,他练起了左手书法。他知道,终有一天,自己的右手无法写字时,左手,依然可以继续自己的梦想。

  他的右手究竟怎么了?说来让人难以相信。有一次,我去拜访他,他正在家里收拾午饭碗筷。那只右手刚端起饭碗,一阵颤抖,饭碗居然就跌落下来。英雄,最怕病来磨。

  他的左手书法从草书开始,毕竟,草书是最不讲规矩的。写得夸张一点,大家也可以理解,这是他的聪明。后来,他开始写左手行书、篆书和隶书,也很有模有样了。那时候,他已经七十五岁了。他说,左手楷书实在难写。他早年从唐楷入门,以新魏体风靡一时,改用左手后,又力补魏碑诸帖,形成雄浑的气势,这也是他的聪明。唐楷法度森严,而魏碑以势取胜,正好发挥左手的长处。

  他的左手书法渐渐赢得同行的尊敬。书法家杨耀扬先生看到微信上他的左笔书法时,赞叹道:“真不容易”。

  “不容易”这几个字,是他近几年写得最多的内容之一,也是他一生追求书法艺术筚路蓝缕的真实写照。盛年的时候,他突然离开单位,回到家中,大隐于市,潜心书艺。许多老朋友风云一时,在上海书坛甚至中国书坛引领风骚,他却淡然一笑,埋首翰墨之间。有许多次,他告诉我说,只有艺术是属于自己的。

  七十岁以后,他还创造性地研发了意书,将书法线条艺术发挥到了极致。他还与朱昕英先生一起,耗时三年,编纂成大部头的《隶变》字典,正式出版发行。刘小晴先生曾经赞叹他:“王老师是真正写字做学问的人!”

  2017年12月,他将迎来自己80岁的生日。他把自己一生比较满意的右手书法和左手书法作品整理出来,在朵云轩举办取名为“左右求索”的书法展。他说,我不是在展示自己的书法有多好,我只是想告诉所有人,只要坚守梦想,一切都会成真!

  这个80岁的老人,就是海上书法名家王宽鹏。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财经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文体新闻
   第A14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夜光杯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阅读/连载
   第A20版:科艺T台/新民教育
   第A21版:汽车周刊
   第A22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A23版:新民健康
   第A24版:医技/新民健康
想起百乐饭店
上海的点点滴滴
左手书法传奇
面能不能吃出声
衡山路(剪纸)
暖 娃
新民晚报夜光杯A18左手书法传奇 2017-12-06 2 2017年12月0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