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老航校入驻公主岭
战争使人猛醒,敌人的凶恶更激起人们的斗志。到美国后,邢海帆抓紧一切机会刻苦学习、训练,尽管人在他乡,但他心系故土。一年后,他以精湛的飞行技术和优异的理论学习成绩毕业。回国后,他被分配到已迁至拉合尔的国民党“中国空军军官学校”任教。
1943年开始,世界反法西斯阵线转入进攻。日军在太平洋战场转为全线守势。中国政府接受美国陈纳德建议,成立了中美空军混合团,又称中美空军联队,包括1个轰炸机大队和2个歼击机大队。在人员方面,中方空军是第1、第3、第5大队,美方人员是美国陆军航空队成员和一部分“飞虎队”飞行员。各大队又各由4个中队编成。从司令部到各级指挥层,都有相应的中、美双方的指挥官。中、美空军双方官兵并肩作战,参加对中印缅战区的日本侵略军的战略反攻,出击敌后,扫荡敌方海运与军事设施,屡获战果。
由于邢海帆积极求战,一年后他被调至著名的中美空军混合联队第3大队第28中队任分队长。中国空军的作战目的,主要在获得战场上的制空权,减轻陆军遭受的空中威胁,兵力运用侧重于以歼击机主动出击,轰炸扫射敌之重要基地。
为了对抗日军在河南的攻势,第3大队以梁山、安康为基地,频繁出动,袭击敌地面目标,阻击敌地面攻势,邢海帆多次参与出击任务。其间他还曾多次去印度接收新购的P-40N和P-51等型美制战斗机,并驾驶这些飞机飞越“驼峰”天险回国。
此后,邢海帆又被调入国民党空军前线作战部队,亲身经历了多次空中搏杀。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邢海帆参加过数十次对空、对地作战行动,先后驾机击毁日军20多个火车头,炸毁敌舰数艘,击落击伤敌机8架,获奖章、勋章多枚,并得到当时美国总统罗斯福颁发的团体荣誉勋章,晋升为空军上尉。
这位英勇善战、爱国赤忱的年轻人自然引起了共产党人的注意。在地下党人士的影响下,邢海帆于1947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按党组织的要求回到解放区。
也就是在1949年5月4日,国民党空军轰炸北平南苑机场后,为了加快训练飞行员的步伐,东北老航校专门在公主岭机场成立了P-51战斗机飞行训练队。
同年6月,中央军委航空局调邢海帆去公主岭,让邢海帆恢复一下技术,以后又任命他为飞行训练队的主任,负责P-51的训练任务。当邢海帆得知上级要调自己去参加保卫北平的任务,顿时喜出望外,一口应承下来,立刻回房间去打背包,当天下午就搭乘一架C-46型运输机直飞北平南苑,与他同时调往北平的还有7名飞行员,个个都是精挑细选的飞行尖子。
与此同时,40名同样优选的地勤人员也从各军区赶往北平……
5月,东北航校第二期学员毕业,又补充了6名学员到北平。6月初,人员和飞机全部集结到北平,航空处处长方华担任训练大队总教官。
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大家豪情满怀地为保卫北平做准备时,一件重大的事故发生了。
6月28日清晨,刚刚结束飞行的方华走下飞机,因为是参与飞机改装任务,所以他一边走一边看着改装手册,回忆方才在空中的飞行动作和要领,就在这时,一架返场的飞机滑行经过,飞转的螺旋桨击中了他的头部和胸部,方华不幸以身殉职,时年32岁。
方华是安徽金寨人,出身贫苦之家,童年时期给地主放羊,12岁便加入了红军游击队。14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长征。曾任红30军88师267团政委,在西路军西征的石窝战斗中,267团掩护全军后撤,绝大多数指战员壮烈牺牲。方华与敌人拼到最后纵身跳下山崖,幸而未摔死,在一个山洞里躲避数日,待敌人撤退后,历尽艰辛化装回到延安。1938年受党派遣赴新疆学飞行。在人民的军队中,他屡建奇功,是我党干部中既懂军事作战又懂飞行的难得的人才。
令人痛惜的是,他年轻生命终结在了人民空军的起飞线上。他的牺牲,是人民空军的重大损失。
含泪送走烈士,伟大事业还要继续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