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4:文体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文创50条 托举上海文化 营造美好生活~~~上海“文创50条”4 网络文化产业篇
     
2017年12月20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创50条 托举上海文化 营造美好生活
新时代,遨游于“互联海洋”
上海“文创50条”4 网络文化产业篇
孙佳音 徐翌晟 吴旭颖
  “网事”是大事

  上海的网络文化产业能占据国内的龙头地位,基于日趋完整的产业链条和日益优化的产业环境。换句话说,网络文化不仅仅是网络的事,而是打通上下游产业的事,它牵涉到整个文化创意产业。

  本市大型影视制作公司克顿传媒、慈文影视、柠萌影视、唐人影视、企鹅影视、唯众传媒、耀客传媒等已积极投身网络原创视听节目的创制,《琅琊榜》《芈月传》《步步惊心》等热门影视剧,正是根据阅文网络小说改编的。

  阅文集团于11月8日在港交所挂牌上市,市值700亿港元。这个数字,便是网络文学突破单纯售卖版权模式,打通内容生产、孵化、运营各环节,与影视、游戏、动漫、传统出版业逐渐完成无缝连接的最好诠释。

  上海“文创50条”要求,“网络文化产业要作为驱动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新动能,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由此看来,网络文化产业任重道远。 孙佳音

  网络文学 留宝贵财富

  高效便捷的互联网科技,正推动着文学作品创作与阅读的兴盛,网络文学的市场规模和体量在不断增长中。据第三方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网络文学的市场规模为46亿元,2017年预计达63亿元以上,中国网络文学的作家、作品以及读者规模也在逐步上升。从量变到质变,网络文化的提升计划在最新发布的《关于加快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上海“文创50条”)中得以强调。

  关注现实 | 有所作为

  从阅文集团举行的网络文学现实主义征文大赛可以看出,网络文学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内涵得到了有效提升,反映时代风貌,弘扬时代精神的正能量作品大量涌现,网络文学的社会效益持续增进。斩获特等奖的《复兴之路》讲述的是大型国企红星集团在困顿中改革、复兴的故事,生动地展现了一个陷入发展困境的国有企业寻求振兴的艰辛与努力,描绘出一幅极具时代感的画卷。一等奖作品《相声大师》则是第一部网络文学曲艺题材的精品小说。数据显示,2016年,阅文旗下现实主义题材作品的增幅超过100%,这些原创作品不仅为“全民阅读”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内容,也为这个时代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与此同时,不少网文作家加入了作家协会,阅文集团旗下的作家唐家三少当选中国作协主席团成员,这也是网络作家首次进入中国作协主席团,表明网络文学正逐渐受到主流文学界的认可和肯定。

  优秀改编 | 大量输出

  作为驱动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新动能,网络文化产业培育新供给、促进新消费。由腾讯文学与原盛大文学整合而成的阅文集团,引领行业的正版数字阅读平台和文学IP培育平台,旗下囊括QQ阅读、起点中文网等业界知名品牌,拥有近千万部作品储备、640万名创作者,占据国内IP改编市场优势份额,成功输出了《鬼吹灯》《盗墓笔记》《琅琊榜》《择天记》等大量优秀改编作品。

  网络文学IP开发经过粗暴的生长期后,开始慢慢沉淀下来,进入了更加成熟的精品化发展期。

  走出国门 | 扬帆启航

  经过20年的发展,网络文学正逐渐从小众走向主流,从国内走向国际。据阅文集团联席CEO吴文辉透露,截至目前,旗下的起点国际上线作品已达100余部,累计访问用户超400万,“目前,阅文集团正在构筑起点海外站,将在该平台上投放更多知名网文作品的外文版本。”今年7月,起点国际正式宣布与北美知名的中国网文英文翻译网站Gravity Tales合作,双方将协力推动中国网文海外传播的正版化、精品化。在输出作品的同时,IP效应和价值也在海外显现,以《全职高手》为例,不仅小说登上了畅销榜前列,由其改编的《全职高手》动画也在海内外用户中引起巨大轰动。相信,中国网络文学即将迎来“大航海”时代。

  本报记者 徐翌晟

  网络视听 保领跑优势

  当中国网友在被窝里捧着平板电脑追看《权利的游戏》时,大洋彼岸的小伙伴们可能也正守在电脑前等着《白夜追凶》在网飞(Netflix)上的更新。本月初,优酷宣布自制网剧《白夜追凶》的海外发行权被网飞买下。甩开了多年来“山寨”“粗糙”的成见,中国网络视听节目终于凭借过硬的质量在国际市场一炮打响,中国文化启动了反向输出模式。

  过去五年,技术创新快速更迭、平台生态茁壮成长、优秀内容层出不穷,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站在了时代的新起点上。上海网络视听产业规模也正稳步增长,截至今年11月,本市持证机构已达32家,土豆、聚力等老牌视听网站战略转型、明确定位,哔哩哔哩、喜马拉雅、蜻蜓等垂直类龙头企业逐步涌现。

  产业基地 | 集聚效应

  2010年2月,中国(上海)网络视听产业基地在张江紫竹园区正式成立,这是全国首个,也是截至目前国内唯一的国家级网络视听产业基地。据基地负责人陈鼎介绍,国内网络视听行业从2005年开始起步,大部分企业都集中在上海,“2010年,上海网络视听企业占全国市场份额的60%以上,网络视听产业基地在上海的落成水到渠成。” 产业基地成立7年来,不断完善视听产业链,先后吸引东方明珠、阿里巴巴大优酷事业群、喜马拉雅、TCL-IMAX、英特尔数据中心事业部、冠勇科技等一批重点企业入驻。

  上海“文创50条”中特别指出的“提升中国(上海)网络视听产业基地服务能级和集聚效应”也正在逐步推进。2015年,网络视听产业基地一期25万平方米已投入使用,目前年产值已经超过50亿元。预计在3至5年内,45万平方米的基地将全部建成。

  精品优品 | 大力扶持

  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用户规模前10的全国网络自制剧中,上海企业出品占据4席。上海余洲影视出品的古装穿越爱情网络剧《双世宠妃》凭借优秀品质拿下了40亿网络播放量,成为今年最火爆的网络剧之一。企鹅影业出品的《鬼吹灯之精绝古城》、耀客出品的《鬼吹灯之黄皮子坟》、唐人出品的《无心法师2》也获好评。上海“文创50条”将进一步鼓励优质内容,“支持优秀健康原创网络剧、网络电影、网络音乐、网络演出、网络表演等在沪制作发行。” 对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精品扶持“的本市作品将予以配套奖励,以进一步增强上海网络视听节目的原创制作能力和传播水平。

  上海“文创50条”明确指出,要“着力扶持一批网络文学、网络视听等优势领域的领军企业,鼓励全国知名网络文化企业落户。”此外,媒体转型升级、融合发展也不能忽视。过去两年,上海高度重视媒体融合发展,通过规划布局、资金扶持等举措,有力激发了本市主流媒体发展新媒体的动力和活力,市文广集团的互联网“1+3”产品,上海报业集团以澎湃、界面为标志的两大现象级互联网新媒体产品,是成绩,更是未来继续努力的方向。 本报记者 孙佳音 见习记者 吴旭颖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广告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广告
   第A08版:综合新闻·广告
   第A09版:财经新闻·广告
   第A10版:社会新闻·广告
   第A11版:中国新闻·广告
   第A12版:国际新闻·广告
   第A13版:国际新闻·广告
   第A14版: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6版:文娱·广告/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广告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阅读/连载
   第A21版:汽车周刊
   第A22版:车界车市·广告/汽车周刊
   第A23版:新民健康
   第A24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A25版:新民教育/上海教研
   第A26版:阳光体育/新民教育
   第A27版:新民教育/健康E题
   第A28版:专版/新民教育
新时代,遨游于“互联海洋”
新民晚报文体新闻A14新时代,遨游于“互联海洋” 2017-12-20 2 2017年12月2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