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9: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1月01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看采茶戏
赖世春
  赖世春

  家乡安远九龙山麓,峰峦叠嶂,茶林逶迤,是赣南采茶戏的发源地。

  采茶戏,顾名思义,与茶相关,由茶而生。明朝时期,盛产名茶的家乡九龙山茶区,茶农为了接待粤商茶客,常用采茶灯的形式即兴演出以采茶为内容的节目,俗称“茶灯戏”、“灯子戏”。后来,又因它的角色过去一般是由三人(两旦一丑或生旦丑各一名)组成,故又称“三脚戏”、“三角班”,直至20世纪中叶才统称为采茶戏。采茶戏贴近生活的戏剧内容,幽默风趣的喜剧风格,短小精干的“三角班”体制,运用矮子步、扇子花、单袖筒及模拟动物形象的表演艺术,成为我国戏剧百花园中一朵艳丽的山茶花。电视连续剧《长征》,主题曲采用的就是赣南传统采茶戏《十送表哥》里的旋律。 

  农闲时节一到,采茶戏便上演了。每逢演出,村里便张灯结彩,里里外外洋溢着喜庆的气氛,不亚于过大年。没等太阳落山,放牛娃就早早地吆喝着牛回家,一走到村口,便破着稚嫩的嗓门大叫:“看三角班啰……”喊声刚息,另一处又响起同样的欢呼声:“噢—噢—看戏!”大人们在这时候也叼着烟预备收工了。当天边出现几道绚丽的晚霞时,各家各户的屋顶上便腾起了袅袅的炊烟。 

  孩子们最早从饭桌上出来,衣服袋子还鼓鼓的,装满米馃、番薯干等小食品。他们各自扯着父母的衣襟,催促着上路。出发了,大人手里都拿着几根火把以备照明。孩子们走在最前头,相互追逐着,欢快的笑声惊起一声声犬吠。翻过一座幽暗的山岗,走过几段湿润的田埂,人们依稀听见了喇叭、小鼓的声音。接着,你便可以看见一团红红的火光了,夹杂着大人小孩的各种喊声,那便是戏台了。戏台很简陋,在一块坪地上,用几根木桩搭起,上面铺上十多块木板。幕布是浅白色的,有两顶蚊帐大,所以村里人又把采茶戏称为“蚊帐戏”。 

  戏台下人头攒动,黑压压的一片。大人们早已坐好,只有小孩子不老实,老在旁边钻来钻去,惹得大人们一声又一声地叫唤着。戏开场了,上演的是《睄妹子》。一些曲目大人小孩都非常熟悉,例如《补皮鞋》、《挖笋》、《上广东》等。稍稍懂事的孩子开口就会唱“阿哥上广东呀,表妹妹”,或者“正月里,花哩花朵开”和“春天马格叫哟嘿,春天斑鸠叫哟嘿”。所以,只要台上的喇叭、二胡、小鼓、笛子、土琵琶、钹一响,全场的人都能跟着调子哼起来。小伙子最为关注的是台上美艳的女子。小孩子关心的倒是戏中那个滑稽古怪的丑角。半场戏下来,大人们还在有滋有味地看着。但小孩子已经不行了,瞌睡虫飞来了,他们伏在大人的腿上呼着均匀的鼻息。 

  记得有一回,我和哥哥去邻近的小水村看戏。当时天公不作美,演至半场,下起了大雨。在黑暗中,哥哥拉着我的手拼命地往场外奔。经过一道田坎时,我一脚踏空,跌落在足有一尺高的水田里,浑身泥巴水,湿淋淋的。哥哥见状,一把将我揽在背上,背起就拼命地往家赶。 

  回到家,母亲用毛巾擦着我的脸,和蔼地说:“下次还敢去吗?”我听后,毫不犹豫地回答:“还敢去!”当时我只有7岁,哥哥才11岁。 

  斗转星移,日月更替,有400多年历史的采茶戏在赣南地区生根发芽,代代相传。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首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赣南采茶戏就榜上有名。近年来,家乡安远大力实施保护和传承赣南采茶戏工程,兴建了采茶戏大剧院和采茶戏主题公园,组建了一支50多人的采茶戏年轻专业队伍,并在每个村里开辟了采茶戏传习所,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采茶戏艺术之乡”。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科创上海
   第A07版:财经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中国新闻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赛事/新民印象
   第A13版:赛事/新民印象
   第A14版: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专版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阅读/连载
   第A21版:军界瞭望
   第A22版:军界瞭望
   第A23版:康健园
   第A24版:健康养生/康健园
街头即景
两情一票牵
来都来了
繁荣昌盛 (剪纸)
扫一扫,关注“夜光杯”
剑麻花
看采茶戏
新民晚报夜光杯A19看采茶戏 2018-01-01 2 2018年01月01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