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文化
“美术馆是展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自信的最重要的窗口和载体。”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研究员毛时安提出,美术馆也要有开放、包容、展示人类优秀美术作品的观点和态度。“西方的文化思想与中国的传统文化能不能作为一个互补的系统?”
“我们应该构建一个群体,能够成为理想共同体,利益共同体。”中华艺术宫执行馆长李磊这样认为。
“这是一个艺术赋能的时代,上海一定要在更包容、更开放的体系当中交流互建。”复旦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孟建认为,我们要在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文化自律和文化自省的前提下让文化艺术赋能。用人类文明的交流互鉴,打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浓郁底色,这也是美术馆需要思考的问题。
加财富
亚洲艺术品金融商学院院长范勇建议,在新时代美术馆的行列中,中华艺术宫中要指向未来,增设“创新实验室”是为前瞻之举。
在纽约,证交所周围很多画廊美术馆,人们需要情感纾解,文化艺术是最好的纾解通道。上海要建设成为了国际金融中心,同时就必须成为国际文化中心。
范勇提出,根据估算到了2020年,中国可能出现1000万高净值人群,针对富裕人群的财富观需要引导出正确的看法,让他们偏重荣誉、教育和传承。在发达国家,民营的美术馆博物馆起到了传承教育的作用。上海去年一年中冒出很多新的民营美术馆,这正是新型富裕人群的财富动向。
范勇认为,利用好财富拥有者的艺术热情,是大型美术馆的新课题,大型美术馆需要利用自己的学术优势,相助更多的民营美术馆,要给它们提供艺术帮助。未来的美术馆博物馆建设,会引导财富拥有者有更高追求,让金钱能够通过艺术来“滋养”灵魂,欢迎他们参与到社会文化的建设上来。
加科技
新时代的美术馆应该增加什么?刘海粟美术馆馆长朱刚结合近期成功举办的“中华创世神话——互联网艺术大展”,认为应该加入互联网,让优秀艺术作品实现线上线下同频共振;上海美术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华艺术宫副馆长金江波认为不妨加入“黑科技”,用计算机技术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大量复原复制,让历史文脉的研究和艺术作品数字化,让美术馆变得无边无际,甚至可以随身携带;上海当代艺术馆副馆长孙文倩认为,新时代的美术馆最重要的精神是共享,“我们代表了不同的馆,不同的立场和不同的声音,当这些声音聚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就会成为一股力量。因为有这样的联盟,我们是不是可以让这么好的联盟,这么好的展品能走出去?走到世界上去?我们中国有那么多令人荡气回肠的东西,我们只是分享中国的好东西,好故事,我们说自己的故事给世界听。”
要讲好中国故事,树立核心价值观,李磊认为,除去这些,还要+柔软的心,“我们要把中华民族心里最柔软,最温存的部分展示给世界人民,同时把世界文明当中最好最善良的部分展现给国内的观众。” 本报记者 徐翌晟 乐梦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