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丽萍
上海,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长寿之城”。百岁寿星2017年已突破2000人,每10万人中百岁老人已达13.5人。截至2016年底,申城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为457.79万,占户籍人口的31.6%;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79.66万人。进入2018年,应对深度老龄化,申城多了个新名词——“长护险”。
“长护险”,就是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今年1月1日,“长护险”试点在全市启动实施。预计2018年一年内“长护险”将服务上海老人三百万人次。前天下午,市人大代表年终视察关注申城养老。
互助共济 医养结合
曾经困扰“居家照护”的一个重要因素正是:支付渠道。一些在医院治疗可以享受医保的项目,若改为居家照护,便无法享受医保。扩大居家照护覆盖范围,亟需提升筹资支付水平。
《上海市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2016年5月实施。立法明确:发展改革、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民政、卫生计生、财政等部门应完善老年护理筹资、评估、支付、服务、监管等体系,探索建立符合本市实际的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保障老年人的长期护理需求。
今年1月1日实施的“长护险”,让制度设计落了地。李原等多位市人大代表多年关注医养结合,“长护险”无疑是医养结合的有力保障。因为,作为一种社会保险制度,长期护理保险,正是通过社会互助共济方式筹集资金,对经评估达到一定护理需求等级的长期失能人员,为其提供基本生活照料,以及与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服务或资金保障。
一种预期是,实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将有效拓宽支付渠道,缓解失能老人家庭风险。
贴身保障 统一评估
南昌路44号,黄浦区瑞金二路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元旦一过,中心就接到了不少“长护险”咨询电话。一位户籍在黄浦区,居住在徐汇区的老人也致电咨询,“长护险”是否只能在户籍地办理,统一照护需求评估怎么做?
“我们答复老人,‘长护险’申请全市通办,在居住地通过街镇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就近办理,更便捷。”瑞金二路街道民政工作负责人员乔精敏说,“长护险”接地气,的确备受关注。
办理“长护险”,一个关键环节是: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来自市民政局的信息显示,统一需求评估是本市养老服务体系的“守门人”,旨在促进养老基本公共服务与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有效对接、公平匹配。截至2017年底,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累计申请8万多人,已评估近7.5万人。
负担减轻 桑榆未晚
“长期护理保险的对象,都是长期失能人员,需要对失能程度、疾病状况、照护情况进行评估,才能确定照护等级,实现照护服务与老年人照护需求的合理匹配。”乔精敏说,依据统一需求评估得出的照护等级,是申请人享受长期护理保险待遇、养老服务补贴等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目前,评估等级分为——照护1级、照护2级、照护3级、照护4级、照护5级、照护6级,以及其他情况。这“其他情况”,包括未达到照护1级,以及建议到二级以上医院就诊的。其中,评估达到照护2至6级的,可以享受相应的长期护理保险服务。
申城首家居家照护专业机构“福寿康”经历了“长护险”从个别区试点到覆盖全市的过程,服务老人已逾5000位,案例表明,假如评估后老人在家一周接受5次服务,每次费用65元,一个月费用为1300元,其中,医保支付90%,即1170元,老人个人支付10%,即130元,大大减轻了老人的经济负担。“曾经,失能老人享受专业居家照护,一大障碍就是费用问题,‘长护险’将让费用问题变得轻松。”“福寿康”负责人张军很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