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5:文体新闻/体育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1月15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记者手记
希望的摇篮
陶邢莹
  上海是乒乓球运动冠军的摇篮,接班人在哪里?

  “新民晚报红双喜杯”迎新春乒乓球公开赛上,希望的种子,在这里孕育。徐寅生来了,张德英来了、曹燕华来了、王励勤来了……老冠军们济济一堂。

  赛场上,球友们挥汗如雨;看台上,观众们评头论足。人头攒动的闵行体育馆,勾起了张德英的回忆。2000年,她办过一场业余赛事,当时1658人参赛的场景,历历在目。“没想到,这次新民晚报红双喜杯有3000多人参赛,太振奋人心了!说明上海有那么多人关心乒乓球发展,作为老运动员我感到很欣慰。”

  张德英透露,今年5月份,她准备搞第二届张德英杯老知青乒乓球友谊赛。“我想给老知青一个平台,不忘初心。我们这批老乒乓人,也应该为上海的乒乓球发展多做点贡献。”上海市乒协副主席滕俊杰为她点赞,“这是乒乓界的芳华,我们都要来支持。”

  王励勤是上海市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作为分管竞技乒乓的领头人,去年率领上海男乒实现了52年后重夺全运会冠军的骄人成绩。下一代在哪里?他连续数年派出上海男乒青年队,在“晚报杯”的平台上磨炼、提高。曹燕华的乒乓球学校也是“晚报杯”的老面孔,数支“娃娃兵团”年年都在这里同大人较量,上海乒乓后备力量充满着勃勃生机。还有扬威奥运的本土品牌红双喜,不仅为国乒选手“保驾护航”,亦支持晚报杯这项沪上最大业余乒乓赛事13年,为草根球友提供了专业的比赛装备,着实让人过把瘾。

  在这个舞台上,大朋友留下属于自己的芳华回忆,小朋友播种自己的小小心愿,老运动员收获更多的启迪。“新民晚报红双喜杯”,不仅仅是一场赛事,而是孕育希望的摇篮。

  陶邢莹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专版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科创上海
   第A09版:财经新闻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文体新闻
   第A14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夜光杯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阅读/连载
   第A20版:军界瞭望
   第A21版:军界瞭望
   第A22版:康健园
   第A23版:健康园/健康养生·广告
   第A24版:互动/新民健康
“乒乓春晚”人气直赶乒超联赛
民间高手群英会 职业小将练兵场
希望的摇篮
新民晚报文体新闻/体育A15希望的摇篮 2018-01-15 2 2018年01月1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