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中路北侧,成都北路以西的沿街地带,两排石库门建筑格外醒目,这是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此外,它还是人民出版社旧址,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达与妻子王会悟的私人寓所。
从1921年两人新婚后入住辅德里625号(今成都北路7弄30号)到1922年11月离开,李达在此处筹备中共一大、创建人民出版社、主办上海平民女校、鼓励工人运动、参加中共二大……李达在这里全面开展宣传出版、妇女教育等工作,在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筹备大会 夫妻搭档
走进二大会址纪念馆,朝里是两层立帖式砖木结构房屋,底层是客堂、楼梯间和灶间,二楼为李达的书房、卧室、亭子间,再上是晒台。“这都是按照李达夫妇的回忆布置的。”馆员倪娜介绍说。
97年前,李达夫妇租住于此,开始革命工作。1921年6月初,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到达上海,与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李达、李汉俊取得联系,一致认为应尽快召开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筹备阶段,李达和李汉俊分头通知各地代表来沪参加建党会议。发信通知后,李达还给每位代表汇出旅费。外地代表的食宿问题,几乎都是李达委托夫人王会悟解决。
王会悟之子李心天回忆:“母亲打听到当时上海法租界有个博文女校放暑假了,教室空着,她觉得那里不错,也不会引人注目,就去和校长说想借用一下,于是就租下来。母亲还亲自去买些芦席铺在楼板上,供代表们住下。还有少数代表住在旅馆里。”毛泽东等代表抵沪后,就住在博文女校。至于开会地点,王会悟物色好几处,均因不理想而放弃。她回忆:“关于会场,我想到李汉俊的哥哥李书城到外地避暑去了,房子空着,就去找李汉俊商量借用,李汉俊一口答应了。”于是,党的一大就在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李书城家里召开了。
妙用麻将 心细如发
一大召开的第六天,因租界巡捕骚扰而被迫中断,李达提议异地开会,确保安全。王会悟建议到家乡嘉兴南湖,那里游人少,好隐蔽,可以包一艘画舫,在湖中开会,这得到代表的一致同意。
重选会址的过程,体现了王会悟聪慧又细心的特点。在嘉兴,她先去鸳湖旅馆租了房间,作为代表歇脚之处,又雇了一艘中等画舫,要了菜肴,做好开会准备。她还建议代表带副麻将上船,作为掩护。王会悟回忆,那天天气阴沉,好像要下阵雨,游客较平日里少了许多,但她没有懈怠,一见有别的游船靠近,就用手中的折扇轻敲船舱壁板,舱内马上传出洗牌声,“白板”“八筒”“六万”一声接一声。
由于出色的会务组织和保障能力,王会悟被称为“会务王”,被专家学者誉为中共一大的幕后功臣。
根据形势需要,中共准备召开二大时,李达还是负责会务筹备,夫妻俩将住处成都路辅德里625号作为二大会场。王会悟再次自告奋勇,抱着刚出生的女儿在门口放哨,为二大做警卫工作。
夫唱妇随 同心同力
二大会址纪念馆展示墙上,王会悟的照片出现在平民女校负责人名单里。照片里的她戴副眼镜、眉目舒朗、眼神坚定。
1921年12月10日,共产党主办的首份妇女刊物《妇女声》以中华女界联合会名义创刊,李达任主编,王会悟、王剑虹任编辑。不久,平民女校创办,李达任校长,王会悟为初级班教员。为便于校务管理,李达用稿费租赁下寓所后面辅德里632号A(今老成都北路7弄42-44号)作为校舍。李达夫妇为平民女校付出很多心血,1922年底,因经费困难,女校停止活动,该校只办了八个月,却培养出丁玲、钱希均、王剑虹等优秀学员。
二大会址纪念馆一楼,还保存着一个灶间,内有当年李达家烧饭的灶头,灶头旁堆满稻草和木柴。“李达在自己的寓所创办人民出版社,这是我党的第一个出版机构,也是一个地下出版机构。人民出版社的出版物就藏在木柴堆里。遇有紧急情况,也可把印刷物直接烧毁,起到掩护作用。”倪娜介绍,在李达主持下,人民出版社出版15种革命理论书籍,他实为我党出版事业的奠基者之一。
李达夫妇文质彬彬,邻居关系好,加之,这里是租界,相对安全。同时,这里也是党在上海尚未暴露的联络站。作为中央局宣传处的通讯处,各地组织文件都寄到这里,各地同志的接洽也先到这里。陈独秀经常在此阅看文件。综合考虑,这里是更适合召开中共二大的地方。
建党初期,李达夫妇在辅德里开展大量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共的创建做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