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元旦,新年的指针刚刚跨越零点。外滩江堤上密密麻麻的人流像是触发了“开关”,纷纷向出口涌去。此时如果从夜空俯瞰,你会发现一条条红蓝相间的直线,将人群分割成块,减慢流速,避免对冲。就像是人潮中的礁石,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位置。
那一条条线,是肩上闪烁着警闪肩灯的民警排列而成。这一天,上万名公安民警在外滩街头的寒风中站立了16个小时。
昨天,零点公司发布2017年度上海公众安全感、满意度。其中安全感指数84.58,对公安工作满意度指数84.36,在历史高位上实现了“双提升”。
安全是1,其他是0;如果没有1,再多的0也无意义。上海这个国人眼中最安全的城市,是如何实现“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
打击犯罪
向民生类案件倾斜
1月9日,网友“风一样的张先生1998”在微博上发帖:“宝山一小区(美岸栖庭物业门口)有一穿盒马生鲜服装的贼光天化日下翻窗入室盗窃”,文下还配了6张图。不到4个小时后,这位网友再次发帖:“老百姓的守护神真的厉害,小偷已经抓到了。”
百姓点赞的背后,是警方在侦破民生类案件上倾注的越来越多的心血。
2016年以来,“套路贷”案件高发,令人闻之色变。由于定性难、取证难,全国都在观望。上海警方经过研究,决定在全国率先开展对此类案件的打击。据统计,2017年,上海已累计打掉190余个“套路贷”犯罪团伙,千余名犯罪嫌疑人落网,挽回经济损失高达8亿元。
电信诈骗是社会毒瘤,危及千家万户财产安全。去年以来,上海警方依托“反诈中心”,通过高科技手段,对案件接报、案件模型推送的线索实现快速反应,全面查控资金、通联等信息,对电信诈骗团伙实施全链条打击。在公安部指导下,上海警方不断提高跨省、跨境行动能力,在广西南宁建立了驻点侦查机制,先后赴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西班牙完成境外大规模执法行动。
据警方透露,更加高科技的“反诈平台”已经初步建设完成,未来,警方可以通过案件分类,整合案件接报、涉案资金流、涉案通讯流信息等基础数据,运用大数据预测发案趋势,自动制定防阻策略,查找案件关联性和破案线索;同时结合语音拨打、短信、闪信、手机APP等方式,建立起多维度的反诈防护网。
城市管理
像绣花般精细入微
“在上海衡山宾馆住了三天,一直开着窗户,楼下是个十字路口,居然没听到任何一声鸣笛,过马路时,皆为车让行人。”1月11日,微博认证为“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博主@阿忆在微博上发文,讲述了自己对上海繁忙路口的交通观感。
这一切,与上海持续了一年多的交通大整治分不开。从严格执法,到长效管理,上海已经迈入后交通大整治时代,高科技的精细化管理取代了整治之初的人海战术。
如今的上海街头,一个探头既能作为视频监控,又能检测流量和车牌信息,还能自动抓拍交通违法。通过构建现代科技应用与传统交通管理深度融合的交通管理新模式,警方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智能AI等技术,对全市道路交通拥堵区域和突出交通违法动态变化情况及时掌握,实现了对民警“全覆盖、全时段”的监督与指挥。
同样是今年跨年夜,龙华寺祈福活动涌入了8000多香客。为了安全,警方在寺庙前设置蛇形通道蓄积客流。安保民警在细节上的认真,让人心生感慨:从客流密度的测算到售票点设置的距离,都事先制定出详细的方案和应急预案。“光是连接临时护栏的‘尼龙扎带’的牢固度,一天就要测试两次。”
精细化的大客流管理,用绣花般的耐心,小心翼翼地守护着城市安全。人们可能不会了解其中每一个细节,但视线可及的每一个警察背影,都让人感受到安全就在身边。
上海的城市管理,一直不乏“螺蛳壳里做道场”的绣花精神。但随着城市发展,人口规模的提升,底线安全的挑战越来越大。尤其是轨交安全,更是重中之重。
岁末年初,响应市委号召,围绕轨交大客流隐患,上海警方先后开展调研排查140余次,对静安寺站、豫园站、陆家嘴站等76座重点车站设置蛇形通道、防护栏杆等硬隔离措施,督促地铁运营部门增加工作人员、志愿者在早晚高峰期间开展客流疏导,以提升车站应对大客流能力。
据统计,去年轨交安检共检查箱包5.7亿包次,收缴各类危险违禁品4万余件。警方还在徐家汇等8座车站试点新型智能X光安检机,实现危险违禁品自动识别报警。目前,新型安检机已累计检查乘客箱包5000余万件,查获各类危险品6000余件,尤其是对液体危险品的查获率,提升了55%。
酷炫的头盔上,电子眼一扫,视线中的人面孔一一识别,与读取数据进行比对。这科幻电影般的场景,未来将成为上海街头真实一幕。
社会面的平安,要靠巡逻民警来维护。警务装备是巡逻防控中不可缺少的“利器”。上海警方已经研发完成了“穿戴式智能警务终端”“手持式智能警务终端”等高智能警务装备,融合国内外领先科学技术,投入使用后将有效提升巡逻警力主动发现和干预街面违法犯罪的能力,改变以往科技含量低、人工作业多等为主的勤务方式。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社区平安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如何进一步密切警民关系,提高市民对社区警务的参与度?上海警方也在不断做出探索。
目前,“微信警务室”已作为上海市公安局深化社区警务信息化项目,在16个分局、40家派出所试点推行。“微信警务室”里,社区民警当群主,居民可通过读取每位社区民警的专属二维码进入警务大厅,实现与所属社区民警一一对应的绑定关系。这不仅形成了民警与居民的“朋友圈”,让社区民警更加真实地了解居民诉求,也让更多的中青年居民对社区治理产生了兴趣。
为民服务
用心提升城市温度
去年12月底,上海公安出入境管理局因为更换启用全国公安出入境管理信息系统,不得不暂停业务4天。
对于那些已经提交申请,而且取证日期正好在这4天的人来说,心中难免焦虑不安。很快,出入境部门发布公告:这些申请人均可提前4天领证。皆大欢喜的背后,是出入境民警加班加点的努力。
更让人感到温暖的是,出入境部门紧接着又发布了另一条微信公告:“其实我们最担心的是——已经习惯于自助加签的你”。这条公告,再次提醒那些习惯拎着行李箱就直接去机场的人,并为他们避峰办证支招:通过官网或微信预约办证、选择就近服务点加注。点滴关心,实在有效,温暖人心。
一座城市的服务水平,可以触摸这个城市的温度。除了执法者,上海警方更多时候与百姓接触时,扮演的是服务者的角色。这些年,通过深化公安改革,一系列便民利民的举措不断涌现,让百姓受益。
“没想到现在办身份证这么方便!”去年12月27日下午,到浦东公安分局花木派出所补办身份证的潘女士幸运地成为了上海首台“自助式居民身份证申请机”的首位用户。按照机器提示,她只用了3分钟就完成了身份核实、指纹采集、电子签名等申请步骤。7天后,新证将直接快递到她家中,无需再往返派出所。
“这台机器既减少了群众排队的时间,也解放了有限的警力。”浦东分局人口办户口准入科科长张锴介绍,申请机先行在浦东分局15个派出所试点,随后在全市推广应用。
为了推动上海营商环境改善,助力科创中心建设,上海警方还先后推出两批22项支持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出入境管理新政。截至目前,已签发相关出入境证件56万余证次。同时推出的上海出入境“聚英计划”,为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来沪创新创业提供了新的动力。
此外,全面实现居民身份证本市居民“跨区域办理”,外省市来沪人员“跨省市办理”;推出身份证办理社会拍照点,上门拍照服务等便民举措;依托“互联网+公安政务”服务,将69项行政审批事项和75项公共服务事项全部接入网上政务大厅;创新推出居住证后台签注措施;还有上面曾提到的电子港澳台通行证24小时自助签证,出入境证件微信预约办理等服务……点点滴滴的技术创新与服务优化,让城市越来越有“温度”,“平安上海”的内涵与外延也得到了更高层次的拓展与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