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改造现历史遗存
昨天上午,记者接到热心市民线索后来到光启南路。交警路牌显示,光启南路(复兴东路-黄家路)正在进行道路施工。
记者沿着光启南路往南走。这段道路施工已近尾声,路面新铺设了柏油,平整整洁。但行不过约400米,以两根粗大的石柱为“分界线”,道路在此被划出了一道“分水岭”,路幅突然收窄,路面粗粝不平。这两根石柱就在光启南路道路改造过程中,露出“庐山真面目”。
两根石柱竖在路两侧
记者看到,两根石柱分列于狭窄的光启南路道路两侧。
一根随着道路改造和旧房拆除,已完全暴露出来。“本来这根石柱是被房子完全包住,罩在里面的。”周边居民说。石柱边长约60厘米,高约5米。与另一根石柱相对的一面,有多个“榫眼”。石柱顶端部分被砌着石灰水泥,外层刷了淡蓝色,这可能是石柱被“纳入”房子时被当作屋内构建而涂的粉刷。
而另一根石柱依旧被包裹在旧房中。只是该旧房是平房,所以石柱得以露出一头,像个烟囱。石柱顶端还安装了一个空调外机,空调的一根出水管从外机延伸下来,伸入旧房中。该旧房还未拆,门牌号显示“光启南路216号”。它露出的部分,也凿出了类似“榫眼”。
两根石柱的质地均为花岗岩,方形。因一根石柱还立于房中,只能估计两根石柱之间距离约为4米。
“阁老坊”抑或“太卿坊”
记者联系咨询了上海地方史专家薛理勇。薛老师于1月13日曾到过现场,并完成了初步勘查。“据我的初步推断,这是徐光启‘阁老坊’或明沈瑜‘太卿坊’的遗物。”
徐光启是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进士,崇祯五年(1632年)入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翌年,入文渊阁大学士,所以,徐光启被人们尊称为“阁老”。崇祯六年,徐光启在北京逝世,其家属奉旨扶柩回乡,葬上海西南徐家汇,在徐光启的祖宅附近建“徐光启祠堂”,同时建造纪念徐光启的“阁老坊”。
不过仅几年后,清兵入关,阁老坊的工程被迫中止。清朝政权稳定后,清政府为了笼络人心,于康熙年间恢复建造阁老坊。
1933年是徐光启逝世300年,上海举行隆重的纪念徐光启逝世300年活动,建设“光启路”。“据说,阁老坊在建设光启路时拆除了,现在看来并非一定如此。”薛理勇说。
太卿坊比“阁老坊”的历史更为悠久。据《上海徐氏宗谱》中记载,徐光启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四月二十四日出生在“太卿坊祖宅”。
目前,它是原来的“阁老坊”还是“太卿坊”遗物,尚有待考证。不过,不论是“阁老坊”还是“太卿坊”遗物,都够得上是上海历史遗存的重大发现。
专家还要进一步会诊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研究员王毅也曾到现场参与勘查。他也向记者表示:“这是近几年上海重大的文物发现!”
今天上午,黄浦区文物保护管理所负责人王女士向记者表示,根据专家的现场勘查,两根古牌坊石柱的身份,主要聚焦在3个可能性,但或多或少遇到了“瓶颈”。其一徐光启“阁老坊”,其历史位置或许在更南一点的地方;其二“太卿坊”,但县志记载“已废”;其三为“阜民坊”,根据历史记载,应位于复兴东路北侧,已排除。
历史和文献记载的确也有可能出现与现实不一致的可能。根据现况,剩下的可能,它不是“阁老坊”就是“太卿坊”!这与薛理勇的分析判断一致。
目前,文保部门还在组织专家进一步“会诊”这块古牌坊立柱,最终结果还需进一步确认。王女士提到,该地正好处在两个街道的交接地带,两根石柱分别竖于小东门街道和老西门街道范围,后续安置他们会和街道、专家协同商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