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铅球到雪车
“我们发挥了200%的水平!”阿尔卑西亚滑行中心,当邵奕俊和他的3个小伙伴从红色的雪车上下来,兴奋地抱在了一起。昨天,他们创造了中国征战冬奥会的又一个历史——第一次,中国四人雪车队,驶入冬奥赛场;第一次,有了上海小伙的身影。
身高1.9米,体重105公斤的邵奕俊,在童年的记忆里,对雪的印象很模糊。在上海这座南方城市长大的他,身边没有朋友从事冰雪运动。身材健硕的他,自然而然选择了铅球项目,很快进入上海田径队,师从奥运亚军隋新梅。
原本,邵奕俊有个征战夏奥的远大梦想,他的偶像是刘翔。然而,2015年的一次全国海选,改变了他的运动人生。申冬奥成功后,国家体育总局决定对冬季项目进行扩容增项,然而,雪车这个项目的人才储备为零。为此,中国雪车队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跨界选材”,隋新梅听说后,帮他报了名,“其实我也不知道雪车是什么项目,我看他的身材很符合报名条件,就让他去试一试。”隋新梅回忆道。这个听话的小伙子,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参加了集训。没想到被录取了。
从恐高到驾驭
隋新梅还记得,“邵奕俊刚开始去练雪车的时候几乎就要哭鼻子了,他对我说,真的很难啊,早知道在铅球队里练练行了。”
“我后来想,既然来了,就好好练,不要做‘半桶水’,不然来了也没什么意义。”邵奕俊告诉记者。
记得第一次上赛道,邵奕俊整个人都蒙了。“我这人恐高,连过山车都不敢坐。”邵奕俊还告诉记者,去国家集训队之前,才刚学会开车,大路上没开过几次,就是个“本本族”。
一开始比较胆小的邵奕俊,当的是刹车手。“可是在赛道上撞了无数次之后,我心想,那还不如当舵手呢。”于是,这个开车都不太娴熟的上海小伙,就这么在雪车赛道上开起了时速达136公里以上的“F1”。
邵奕俊直言,“几乎每个队员都伤痕累累,我们的驾驶技术可以说是用我们的血肉之躯撞出来的。”最严重的时候,他撞成了脑震荡,说这话时,他的表情是如此坦然,好像是小事一桩。
那现在总不会害怕了吧?邵奕俊哈哈大笑起来,“第一次上赛道,我哪知道雪车那么吓人。不过真的坐上面了,就管不了那么多了。现在当然不怕啦。”
从不懂到专业
德国教练马哈特很看好邵奕俊,在他看来,邵奕俊身材高大但十分灵巧,力量和爆发力俱佳,加上一定的速度和灵敏度,只需要在技术上稍作修改就一定能成长为一名高水平的雪车运动员。
邵奕俊练雪车后回沪探亲,隋新梅很惊讶,“你怎么长那么胖了?”邵奕俊说:“为了体重达标,我天天猛吃,长了整整10公斤。”隋新梅告诉他,“可是你不能长肥肉啊。”于是,邵奕俊又开始猛练,争取长更多肌肉。
在邵奕俊之前,中国几乎无人懂雪车项目,为了更好理解外教的指导,邵奕俊刻苦自学英语,现在完全能同外教流利交流,也能看懂英语教程。平时的训练还不够,他就搜集各类雪车专业书籍,每次去国外训练和比赛,他都会买一些书回来。他还努力学习物理知识,“因为过弯时有个离心力,要有一个3D视角感。赛道是呈波浪形的,一旦控制不好,就会翻车。”3年里,邵奕俊记了整整3大本笔记,那是他的雪车“宝典”。
从平昌到北京
功夫不负有心人。3年里,中国雪车项目实现了零的突破,拿到了平昌奥运会的入场券。记得在一次世界杯比赛中,中国雪车队登上了领奖台,没想到,播放国歌的音乐突然停了,于是邵奕俊和队友们热泪盈眶地将国歌高声唱完。
在平昌冬奥中国体育代表团成立大会上,邵奕俊被选为运动员代表发言,他如是说:“万事开头难,第一次到达终点的喜悦让我至今难忘,我们滑行了一小步,是中国雪车前进的一大步。”
在平昌,邵奕俊的目标是创造个人最好成绩,“甩掉一个(对手)是一个。”至于2022年北京冬奥会,他是这么展望的,“在我之后,一定会有更多运动员从事雪车项目,不管我能不能参加北京冬奥会,我希望我的宝贵经验能给他们带去帮助。”
告别最初的恐惧和彷徨,现在的邵奕俊享受着雪车带来的快感,“从夏季项目转到冬季项目对我来说意义还是挺大的,算是改变了我的体育人生。非常感谢上海方方面面对于冰雪项目的支持,让我有机会踏上冬奥会的舞台。”
特派记者 陶邢莹 (本报平昌今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