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0:文娱/文体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纪实片《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幕后
~~~——纪实片《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幕后
     
2018年03月15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天使与死神赛跑,争分夺秒
——纪实片《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幕后
吴翔
■《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中的几个镜头
■ 《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海报
  120救护车,在挽救生命的路上呼啸……《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正在东方卫视播出,这是国内首部以120急救医生为题材的大型院前医疗急救纪实片。奔波在生死边缘,注定有欢喜,也有忧愁。

  病虽急 路却暖

  无论是谁,第一次直面生死,都是考验。“我还记得那一次,跟拍救护车前往救治一名尿毒症病人。我们赶到时候,他还可以在楼下站立。把他安全送到医院后,我们以为病情稳定了,正要转身离开,他的病情却急转直下,在两小时内就离世了。”一个鲜活的生命突然从眼前消逝而自己却无能为力,这让该片执行总导演欧阳国清至今都无法面对,“当时整个人都是懵的,不知所措。”来不及收拾悲伤,医生吴昕就招呼欧阳上车,奔赴下一个“战场”。路上,吴昕还对欧阳进行了简单的心理疏导,也算是一次“救治”,“谁都想救活每一个病人,可是绝对不能让情绪影响到自己的工作。”他们不是在救命,就是在救命的路上。

  救命,尤其在上海救命,究竟有多紧急?在上海市卫生计生委的支持下,我们得到了如下数据:上海是目前全国急救车配备量最高的城市,拥有救护车近800辆,可平均下来,每四万人才拥有一辆救护车;全市60个接听电话席位,每年要接听300万个电话;拥有急救从业人员2934人。急救医生的工作状态是做二休二,每个班次12个小时,出车13-15次——不难计算,救命的白衣天使,一旦进入工作状态,根本就停不下来。

  “我们希望通过这个片子让大家知道如何正确拨打120。”吴昕说。在具体工作中,医生们其实遇到了很多情况,有的其实并不需要出动120。有的只需要救护人员来帮助抬抱一下病人,有的只是轻微的脖子疼……有一次,一位阿婆叫不醒房间里的保姆也拨打了120,这让急救人员感到很无奈。

  还有另一种情况,就不止是让急救人员无奈了。“我们时刻都担惊受怕,由于救护车不像医院的急症室,医生可以关起门来在隔离家属的状态下进行救治。”吴昕说,“我们的一举一动都暴露在家属的眼皮底下。”现在网络发达,好多家里都有“百度医生”,曾经有一位病人,家属认为是中风,而急救医生的判断只是发热而已,争执不下,最后送到医院,最终确诊是发热。家属还来不及道歉,医生就已赶往下一个“战场”。

  “我们在拍摄过程中也遇到过这样的状况,一位编导还被病人家属咬过。”纪录片总导演李菁说,“医生懂得保护自己,也会保护我们。”但医生告诉节目组,面对这一切,更多的还是要宽容,设身处地为家属想。

  当然,也有让急救人员感到欣慰的事。“我从2003年工作到现在,感觉到现在路上司机的素质在提高,看到我们的车就尽一切可能给我们让出通道。不过,有时候有的地方堵起来想让也让不了。”吴昕说。

  技要高 梦还长

  “有一些急救的知识点,我们希望通过这个片子让更多的人知道。”李菁说,“比如救治心梗的黄金时间是4分钟,救治脑梗的黄金时间是3小时。还有,在等待救治人员的过程中,不要擅自把病人移下楼,可以让家属在楼下等待……”知识点太多,不一而足,还是看片子吧。确实,我们需要学习更多“急救的正确打开方式”。

  通过拍摄,节目组还了解到,不仅是急救医生,救护车的驾驶员也是要通过急救考核的。“我们要经过心肺复苏和创伤包扎等培训。”救护车驾驶员陆坚宗说。吴昕说,“确实,他们需要通过BLS(基础生命支持)考核才能上岗。因为我们常年搭班,我们是说话最多的人,甚至超过了与家人所说的话,相互之间非常默契。他们就是医生的左膀右臂,在争分夺秒的情况下,只要一个眼神,彼此就能心领神会。”吴昕强调说,他们所有一切的救治行动,都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院前急救工作强度大,我们不仅要做医生,还要身兼护士、护工的工作。”吴昕说,现在愿意从事这份工作的人真的不多,“紧急状态下,没有仪器,只有凭借经验判断。难度也高,风险也大。我们的设备在硬件上不输给美国,欠缺的是经验。”在节目中,观众不仅可以看到醉酒病患突发心肌梗塞,历经九次电击终于转危为安的瞬间,也可以看到120一线医生高强度的心肺复苏30分钟,汗如雨下仍然无力回天的失落与无奈。

  “急救医生的生活,其实也和我们一样‘浓油赤酱’。”李菁这些年做过很多电视节目,见惯了明星,“这次我们拍摄了五百多个案例后才发现,原来白衣天使都是自带偶像光环的。”

  该节目3月12日开播,目前播的版本只有6集,每集72分钟,每周一、周二22:00播出。值得一提的是,所有播出的内容,都经过了病人或家属的签名同意。

  最后,节目组特别介绍了挺帅的吴昕医生,他是目前上海心肺复苏成功率最高的急救医生。1981年出生的他,一直奔波在急救现场,至今还没有女朋友。

  生命有期,唯爱不可辜负。

  本报记者 吴翔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全国两会·要闻
   第A03版:全国两会·要闻
   第A04版:全国两会·要闻
   第A05版:全国两会·要闻
   第A06版:全国两会·要闻
   第A07版:全国两会·要闻
   第A08版:全国两会·新民眼
   第A09版:全国两会·焦点
   第A10版:全国两会·话题
   第A11版:专版
   第A12版:上海新闻
   第A13版:上海新闻·广告
   第A14版:3·15专版
   第A15版:3·15专版
   第A16版:综合新闻
   第A17版:财经新闻·广告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
   第A20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2版:阳光天地(247期)
   第A23版:新民环球
   第A24版:论坛/新民环球
   第A25版:夜光杯
   第A26版:夜光杯
   第A27版:连载
   第A28版:阅读
天使与死神赛跑,争分夺秒
在“84岁”的老建筑中体味乡愁
新民晚报文娱/文体新闻A20天使与死神赛跑,争分夺秒 2018-03-15 2 2018年03月15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