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区
多项工作全市首创
过去5年中,全市各区的残疾人事业发展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嘉定区残联第六次代表大会透露,2013年至今,嘉定区已获得4项全国荣誉:全国阳光家园示范区、全国首批残疾人文化体育建设示范区、全国残疾人体育工作先进集体及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单位称号,“阳光工坊”还成为国家级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5年培训从事国家级非遗项目嘉定竹刻和黄草编织的手工艺人460名。
嘉定区残疾人事业发展在许多方面走在全市前列。例如,在上海首创国有企业带头招录残疾人机制,率先在全市实行残保金公示制度,建立上海首个残疾人文化创意就业基地和上海市残疾人网络就业培训基地,率先每年为全区持证残疾人购买商业意外保险,且保额在全市也是最高的。
2017年,嘉定区在全市率先探索建立评估、配发、维修、租赁和私人定制的辅具服务机制,全市面积最大、功能最齐全的区级残疾人综合活动中心——“阳光天地”投入使用,“嘉定区阳光辅具服务”、“爱在阳光下”残疾人广播专栏节目等项目均为全市首创,填补了全市助残服务的空白,满足了残疾人多元化的服务需求。
5年来,嘉定区通过大力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助残社会化工作取得快速发展。其中,“残疾人照顾者服务”填补了上海市残疾人照顾者服务的空白,获评全国社会创新项目二等奖;“最美丽少年”聋人子女关爱项目填补了全国残疾人家庭子女服务的空白,相继被评为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全国学雷锋志愿者服务最佳项目及2015年度上海十大青年公益项目;“居家养护项目”被评为上海市助残服务品牌。
杨浦区
荣获全国荣誉称号
杨浦区第七次代表大会透露,5年来,杨浦区两次修订《杨浦区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社会救助工作的实施意见》救助政策,聚焦残疾人生活、医疗、康复、教育和就业5大板块救助内容,扩大救助覆盖面,提高救助标准。
全区5年来共投入5.47亿元,为16.6万人次残疾人提供各类帮困救助,为18.8万人次残疾人提供个性化、多元化康复服务,组织7000余人次残疾人开展各类技能培训,使395名残疾人实现了就业和再就业。杨浦区先后荣获全国“十二五”残疾人工作先进区、残疾人之家等荣誉称号。
2017年10月,杨浦区残障人士辅助器具展示中心及居家生活智能化体验馆场地完成装修、无障碍改造及辅具布展,正式开馆后,可接待参观体验,同时,为残疾人提供更便捷、更有效的科技助残、智慧助残服务。全区五个街道率先创建为市示范型辅具服务社,为100户重度残疾人家庭实施智能化辅助器具居家生活“增能工程”。
杨浦区整合96890信息服务平台资源,建立残障人士社区生活服务网和残疾人社区生活智能化服务平台,还率先在全市开展爬楼机服务,为1.9万人次老年人、残疾人、临时病患者提供服务,成立全市首个残疾人轮椅报告团,并开展杨浦区“感动社会”十佳残疾人自强模范系列主题活动。
杨浦区助残社会化工作形成机制,5年来推出40余项社会化助残服务项目,制定《关于规范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助残服务工作的规定》,不断提升政府购买助残服务的能级,满足了2.6万人次残疾人在康复、就业、日间照料、居家生活、精神慰藉等方面的个性化需求。同时,建立区助残公益社会组织孵化(实践)园,筑巢引凤,加大培育扶持,促进助残公益社会组织的发展。
各区残联
明确今后5年任务
长宁区残联第七次代表大会明确了今后5年残联工作的7个方面目标和任务,包括残疾人社会保障、康复服务、就业培训、特殊教育、文化体育、组织建设等。未来5年,长宁区将采取入户调查、书面征询、数据分析等方式,掌握残疾人对医疗康复的需求;实施残疾人康复服务“一人一档”制度,建立残疾人医疗康复数据库;加快推进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现有康复需求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率全覆盖。
奉贤区将围绕《奉贤区残疾人事业“十三五”规划》确立的目标任务,全面深化社会保障体系、服务体系和环境体系建设,实现残疾人工作理念创新、机制创新和模式创新,让残疾人过上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的生活。金山区将围绕“三个金山”建设中心任务,全力推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的目标。青浦区也将围绕“提升城乡发展一体化综合水平”主线,促进残疾人收入水平大幅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融合发展持续推进,让残疾人安居乐业、衣食无忧,生活得更加殷实、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