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不够,影响救治
二战期间,苏联红军牺牲1100万人、受伤1500万人,当时为了最大限度挖掘医疗潜力,苏联国防委员会建立军地结合的集中式战时医疗体系,大型医院是体系里的主要支撑节点。《军工信使》发现,目前能在战时供俄军使用的边境医院寥寥无几,无法发挥战时医疗的骨干作用,“以俄乌边境为例,漫长的边境线上只有几家可怜的医院,分布在布良斯克等地,一旦开战,这些地方很快会变成火海,届时光蜂拥而至的平民伤员就会让医院爆满,医院会因负担过重而瘫痪”。与波罗的海三国接壤的西部边境也是俄边防重地,一旦与北约爆发大规模冲突,这里将立刻变成战区。“预计在战争最初阶段,俄方伤亡将达10万人,不幸的是,我们在该地区没有救治众多伤员的能力,”《军工信使》称,“前线附近的中心医院设在波多利斯克,有床位2000张,收治能力会在瞬间饱和。”美国陆军外国军队研究办公室主办的《外军观察》周刊也指出,尽管俄军在北约中东欧国家周边强化存在,但“军事医疗设施没有相应增加”,“如果战时仅靠随军卫生兵或临时野战医院救治伤员,治愈率远不能令人满意”。
可靠的医疗保障,是影响军队持久战斗力的重要因素。“战时,后勤部门不仅要保证前线有足够的弹药供给,还要确保伤员获得及时救治,”《军工信使》称,“否则会产生严重后果,比如军心涣散、士气低落等,战线会因此动摇。”
将军都难急救
俄军医疗体系的另一大隐患是合格的医护人员稀缺。
美国《新闻周刊》称,苏联解体和近几年的经济低迷,俄医疗体系受到重创,“政府无力向卫生事业投入足够资金,这意味着培养医生、建立医院和采购医疗设备都成了问题,很多医生因收入过低而转行,更加剧了医疗资源紧缺。在部队及军属聚居的莫斯科扎尔亚区,医患比是1比9,很多人看病都得等上太多时间”。《军工信使》的报道呼应了《新闻周刊》的说法,在一篇采访中称,“在星星城军事疗养院,将军和他的夫人根本得不到足够的照料,连抽血化验也必须排队等待。更多的普通人则不得不忍受着病痛,在医院大厅里呻吟”。
美国彭博公司在2017年发布的报告显示,全球55个发达国家中,俄国家医疗体系排在末位。莫斯科高等经济学院发展研究中心透露,俄政府已削减33%的医疗卫生预算,用于医疗领域的资金或将降低至与贫穷的拉美国家相同的水平,“如果此时爆发战争,俄医疗体系无法承担突然涌入的大量伤病员,俄军作战保障体系可能崩溃。”
健康之国才强大
幸运的是,俄政府意识到了上述问题。俄塔社报道,总统普京已强调全社会动员起来,确保所有社会资源——无论行业,无论所有制——都要为国防做好准备。分析人士指出,总统的支持是强化俄战时医疗体系的重要推动力。
《军工信使》指出,“健康之国才是真正强大的国家,医疗卫生是国防重要部分,而且是核心支柱之一”。无论和平时期还是战时,全面且充分的医疗体系是真正强大的国家必须拥有的,否则一旦面临大规模疾病威胁或战争,脆弱的医疗体系便可能崩塌,整个国家和社会就会陷入难以摆脱的危险。王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