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3:文体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上海历史博物馆晨曦中迎来首位市民~~~
上海历史博物馆晨曦中迎来首位市民~~~
上海历史博物馆晨曦中迎来首位市民~~~
     
2018年03月26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海历史博物馆晨曦中迎来首位市民
去认上海滩“第一人”
徐翌晟
上海第一人复原像
张女士成为首位参观者 本文图片均记者 郭新洋 摄
  今天一早,地铁二号线的站点播报中已经响起了:“上海历史博物馆请走11号口”,令每一个行色匆匆从此处经过的乘客、又熟悉此处的人莫不心中一动。经过两年多的修整,位于上海南京西路325号的原跑马总会大楼终于又重新响起了钟声,上海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今天正式向参观者免费开放,迎接八方来客。

  这座始建于1933年的英国古典主义兼有折衷主义倾向的楼宇,褐色面砖与石块交砌而成的钟楼轮廓,在上海市民心目中再熟悉不过:这里,曾经先后入驻过上海博物馆、上海图书馆,最后的上海美术馆于2012年10月1日迁至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场浦东园区的中国馆,成为中华艺术宫。新建成的“上历博”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3000平方米,展厅面积9800平方米。原先上海美术馆的入口处面向人民公园,现在历博的入口处则直接面向南京路。

  个人对于城市的记忆往往为年少时期的记忆而起。八点不到,上海历史博物馆门口就排起了蜿蜒几十米的队伍,因为周一属繁忙的工作日,队伍里白发苍苍的人群中,尚有不少中年人的身影,绵软儒雅的沪语时时刻刻在耳边响起。

  一早,家住黄浦区的张女士首班车尚未发车,就步行50分钟于5点50分到达了上海历史博物馆门口,成为排在队伍首位的参观者。63岁的她自述,是看到了媒体介绍上海历史博物馆开馆的消息就决定赶来参观,还激动地用手机记录下了迎着晨曦屹立的这栋见证了上海历史的建筑。“我的外婆就住在这里附近,原来一直经过此地,眼见着它从图书馆变成了美术馆,现在变成了上海历史博物馆,我一定要再来看看。”张女士尤其提到了曾经趴在汇丰银行门口的那对铜狮子。

  1923年上海汇丰银行大楼建造时,向英国订购了两尊青铜狮子(见右图),分别用当时银行行长的名字取名,张嘴吼叫的叫斯蒂芬,闭嘴静蹲的叫施迪,1966年后由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收藏之后不再露面。如今,这对青铜狮子威武地趴在大厅一楼。

  站在一边的71岁市民周先生坐地铁而来,也对这对铜狮子念念不忘,“上海市民要了解上海历史,记得1960年我还小,但我亲眼看见那对铜狮子被人从外滩的原位用锯子锯下来,搬到了别处,这件事新民晚报是报道过的。我想亲眼去看看那根尾巴处的‘疤痕’还在吗?那还是我小时候的狮子吗?”

  9点一到,市民们有序地进入修缮一新的大厅,上历博虽几经改造,室内装饰还留有不少精美的痕迹。一进门便是宽敞的北厅,市民十分关注的汇丰银行门口石狮子就安置在此。围绕着狮子观看,慨叹不已的市民最多。77岁的唐先生说自己的童年就曾经在两只狮子的身上翻爬,狮子身上的每一寸凹棱都无比熟悉。

  市民们最关心的展品,还有正在三楼展出的《共产党宣言》的首版本(见上图)。好几位来参观的市民特意去仔细参观了一下,泛黄的书页里记载着过往,红色的展板预言着激情。1920年8月,陈望道翻译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作为“社会主义研究小丛书第一种”在上海出版。参观者在此重温红色经典,不忘来路。

  开馆仪式上,还进行了陈毅家属捐赠文物仪式,家属说道:“在上海,陈毅完成了他的思想飞跃,革命生涯中的大的转折点。”   

  本报记者 徐翌晟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科创上海
   第A08版:财经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文体新闻
   第A14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夜光杯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阅读/连载
   第A20版:军界瞭望
   第A21版:军界瞭望
   第A22版:康健园
   第A23版:康健园/健康养生
   第A24版:互动/新民健康
去认上海滩“第一人”
“种子”开始“生根发芽”
从哪里来 到哪里去
新民晚报文体新闻A13去认上海滩“第一人” 2018-03-26 2 2018年03月26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