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革命斗争历程中,人民军队遇到诸多困难,最突出的莫过于武器装备低劣。但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有着超凡的主观能动性,用时髦的话说,靠着“绝顶的创新思维”,自制出一系列让人叹为观止的“土武器”,打出了自己的尊严与威风,让武装到牙齿的敌人闻风丧胆。
树炮一响,胜利到手
若论敌我装备对比最悬殊的时代,当属土地革命时期。被敌人分割在各个苏区的红军自己动手,创造出五花八门的“土武器”,其中“树炮”最为出名。顾名思义,树炮就是用大树做的大炮,通常选用松树、榆树、桧树等木质较硬或韧性好、主干较粗的树木来造,战士们截取两米左右的树干,去掉树皮,用木工摇钻的工艺在树干中心位置打个大洞,作为炮膛,下端钻一小孔,以安置引信。树炮的发射药和炸药均为黑火药,里面掺有铁砂等物品。造一门树炮仅需两天,由于工艺简单,选材方便,曾为红军大量使用。
论威力,树炮虽不及正宗铁炮,但在战斗中也能成为利器,常被用来迷惑、震慑或直接轰击敌人,红军称树炮为“神仙炮”,有句口号就叫:“神仙开口,胜利到手。”1928年8月,湘赣两省的国民党军乘红四军主力不在,对井冈山根据地发动“会剿”。红军留守部队在黄洋界奋勇抗击,他们用仅有的一门刚修复的迫击炮,仅用一发炮弹就打中敌指挥部,毙伤十余人,同时,树炮和鞭炮也响成一片,隆隆的炮声使敌军惊惧万分,以为红军主力返回,吓得连夜逃走。毛泽东在《西江月·井冈山》中写道:“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如果没有树炮的配合,仅一门迫击炮,是难以达到“炮声隆”效果的。
请敌人吃“小甜瓜”
树炮或许杀伤力不够,可要是换上“小甜瓜”,那就两说了。大家不要被“小甜瓜”的名字所迷惑,这可不是吃的,它的本名叫“苏维埃手雷”或“红军手雷”,系中央苏区兵工厂出品,由于形似佛手瓜,一头大而圆,一头小而钝,战士们便亲切地把手榴弹叫“小甜瓜”。
当年,苏区经济和技术条件极为艰苦,铸造出来的“小甜瓜”结构简单、表面粗糙,用料也“因地制宜”,手头有什么就用什么。尽管“小甜瓜”其貌不扬,却是红军最稳定的武器来源,多次成为战斗中的“定海神针”。
1935年9月,红军长征到达险关腊子口,国民党军三个团凭借天险阻击,他们龟缩在大碉堡里,拼命向正面强攻的红军投掷手榴弹,隘口前50米范围内,弹片堆积竟深达半尺,周围的树木全被炸成残灰。眼见强攻无果,红军派出突击队翻越悬崖,占领敌人侧背的制高点,居高临下用“小甜瓜”往没有顶盖的碉堡里猛投。雨点般落下的“小甜瓜”把守敌彻底击溃,腊子口天险就此被突破。
“中药地雷”令鬼子哀嚎
除了“小甜瓜”,我军还有“生化武器”呢,它就是“中药地雷”。1940年,河北地区的抗战进入最艰苦的岁月,八路军碰到一个难题——地雷威力不够,对日本侵略军威胁不大,于是大家就在改进地雷装药方面动脑筋。此时,队伍里出了一个能人孙光瑞,爱读杂书的他想起《宋史》里提到过“毒火球”,就是在火药武器里面掺杂毒药,他发现这个法子今天照样能用,便进城去几个大生药铺,弄了不少狼毒、巴豆。自从地雷里添加了新“佐料”,日军的苦日子就来了,踩上地雷后,日军受伤的地方出现大面积溃烂,就是奇痒难熬,发黑、坏死。日本军医对此束手无策,竟然发生用刺刀截肢的事。
日军百般研究,始终弄不清八路军的地雷里到底放了什么。于是,日伪给八路军的地雷起了个名字,叫“一粘死”。后来,八路军又在地雷里添加人畜粪便,毒药搭配粪便,如果被炸上一下,那种痛苦,想想就替小鬼子们觉得“酸爽”。
“土坦克”用途多功劳大
抗战期间,八路军除了用过“生化武器”,也用过数目可观的“土坦克”。
“土坦克”通常由手推车改成,上面蒙上好几床浇了水的棉被,车前还搭有沙包,推车技术熟练的战士能让这种“人力坦克”跑得飞快,日军的掷弹筒、机枪一般都来不及瞄准,普通子弹又打不透沙包和棉被。因此,对据守碉堡的日军来说,“土坦克”很让他们头疼。
战斗时,八路军战士通常推着“土坦克”冲上去扔手榴弹,扔完再倒拉着车跑回来。有时候,“土坦克”上会装上几百斤炸药,直接炸塌一大片城墙。对缺枪少炮的八路军来说,“土坦克”一度是重要武器,不光在打炮楼的时候用,在其他战斗中也用。比如打伏击时,冲在最前面的往往是十多辆手推车,跟在后面的战士们就在这个“装甲群”掩护下边扔手榴弹,边冲上去跟敌人拼刺刀。
1944年农历8月14日晚,河北肃宁的地方武装包围县城,但在日军密集火力的压制下,攻城部队首次攻击未能成功。这时,“土坦克”迎着敌人疯狂扫射径直冲向城门,“开”到城门下后,“土坦克”里的战士放好炸药就往回撤。炸药随即被引爆,城门被炸开一大块。日军凭借高房工事,企图负隅顽抗,县大队又推出两个“土坦克”,让敌人看了个清清楚楚,并向敌人发动政治攻势:“如果你们再不投降,‘土坦克’可要送你们上西天了!”结果,敌人束手就擒。
“飞雷炮”将敌人炸傻了
解放战争时期,由于解放军火炮少,缺少战场支援火力,官兵们便利用汽油桶自制出神秘的“飞雷炮”,这其实是一种炸药抛射筒,因为最初的设计是抛射地雷,又是依照迫击炮原理制成的,所以得名“飞雷炮”。
在震惊中外的淮海战役中,“飞雷炮”大显神威。1948年11月25日,国民党第12兵团被中原野战军的7个纵队团团围在安徽宿县西南的双堆集,骄横的第12兵团司令黄维打造出里外三层的防御体系,叫嚣解放军“打不开,钻不深”,以为仗着土木工事和坦克重炮就能持久抵抗。孰料,这一招却被解放军轻易攻破。
事后,国民党军称解放军使用一种毁灭性武器,只用半小时就摧毁了他们苦心经营的集团工事。许多俘虏都被炮火吓傻了,一个个面如土色,连声惊呼:“打得好惨!打得好惨!”国民党第10师特务连一个伤兵说:“你们的大炮排放时,村庄被打得好像一只船,乱摇晃!”其实,这根本不是大炮,而是解放军180余门“飞雷炮”的威力。被俘的国民党军不得不承认:“这个土东西可比大炮厉害多了。”就这样,“飞雷炮”所过之处,碉堡、人马都会被炸飞,许多被炸倒的敌人身上往往找不到任何伤口,所以,国民党军干脆把“飞雷炮”称作“没良心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