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值天气预报
已有半个多世纪
在上海气象博物馆的历史记录中,记者了解到,1915年7月27日~28日,上海遭遇严重的台风侵袭,同年8月10日,申报首先刊登徐家汇观象台天气预报,这也正是上海对公众提供天气预报服务的发端。
而如今,数值天气预报已越来越能洞悉“风云变化”。“其实,数值天气预报,可算是一种传统的智慧气象了。”上海中心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戴建华表示,上海早在1964年便正式开展数值天气预报方法的研究和应用,是全国最早开展业务数值天气预报的地区之一。现在,对着智能终端说出你的天气预报需求,比如“明天早上市中心天气如何”,已经可以获得相当满意的答案。
采用智慧手段
可预警灾害风险
大数据让防汛有了“先见之明”,申城水务越来越智慧。上海市防汛信息中心主任黄士力介绍,上海的水有三大源头:天上降水(99.31亿立方米)、太湖来水(1949亿立方米)和长江来水(10750亿立方米)。全市河道共43424条(段),河面率9.72%。除了23公里的海塘、511公里的江堤、14个水利控制片和261个城镇排水系统这四道防洪基本防线“守卫”城市,各种先进适用的信息化手段也已运用起来,监测、整合、分析各种数据,能够智能地预测、预警、及时响应各种事件。
与此同时,智慧气象也在上海先行先试,建立了以高分辨率数值模式为基础,与用户的承载力及决策过程相结合的气象风险预警服务业务体系,也就是说,在气象灾害来临前,提前预估对城市各个方面可能产生的影响,并通过部门联动,积极采取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
国产“智慧”气象
渗透生活各方面
为市民出行提供准确天气预报,为C919大飞机首飞保驾护航,国产“智慧”气象正在我们身边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深入应用,并依托于气象科学技术的进步,气象系统的服务也变得越来越“聪明”——逐步实现智能感知、精准预测和普惠服务。本报记者 董纯蕾 马丹 见习记者 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