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学区房”
“印度没有学区房概念,”在孟买南部从事房地产中介服务的莫希特·拉姆钱达尼告诉新华社记者,“只要你能保证按时到校,住哪儿其实无所谓。”区分教育质量的不是“学区”,而是公立和私立两套学校管理体制。“有钱就去私立学校,没钱就去公立学校。”
按照印度媒体报道过的数据,月收入达2万卢比(2000元人民币)可算是印度“底层中产”。私立学校因为教育质量、设施不一样,收费水准大不相同,一年学费折合人民币从1000多元至几万元不等。
利蒂放弃了与家一路之隔的学校,选择就读离家更远的“教堂与约翰·康农学校”,这是南孟买收费最贵的私立学校之一。“这是南孟买有名的学校,入学要提前登记,还要考试;如果暂时没有学位,只能慢慢等。”
不拼“小升初”
印度采用小学-中学12年学制,中学不分初、高中,且很多学校属“12年一贯制”。小学和中学自然衔接,没有“小升初”或“中考”,门槛较低的期末考试决定升学与否。
中学老师乌米什·沙阿介绍,“只要不是三门主课考试不及格,就可以顺利升入中学”。主课有数学、英语文学、英语语法、科学和社会研究等。在孟买,所谓及格是百分制试卷过40分。
印度“高考”是教育竞争最激烈的阶段,每年有约1000万人参加。著名高校如印度理工学院和尼赫鲁大学,录取率相当低,绝大部分学生不会把它们当成志愿。
“学校即阶层”
影片中文译名为《起跑线》,英文名为《Hindi Medium》,直译是“印度中产”,关注的是印度中产阶级难以逾越现状、既无法挤进“上流”也不愿融入“下层”的尴尬。
对印度观众而言,这部电影戳中的“痛处”是社会阶层固化现实。印度由于特殊的历史和文化,阶层固化问题一直存在,而现有“公私分立”教育制度不仅无力消解阶层固化,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强化这一现实。
影片中主人公夫妇为孩子费心择校,不惜“扮土豪”到“装穷”,“母亲”一句台词显露“焦虑”的背后动机:“学校就是阶级。”在孟买的公立学校,老师用印地语授课;而私立学校一律采用纯英文教学和英文教材。这一差别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求学的路能走多远。在印度,想借子女教育实现阶层跨越十分困难。即使穷人家孩子借“贫困生名额”进私立名校,也会因消费水平等隔阂无法融入“上流”圈子。 张亚东(新华社供本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