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台没有“钟扬”的剧——不用演员饰演,只用真实的影像资料穿插剧中。“英雄的人物如果经过艺术加工,有时候难免会有点过。”该剧艺术总监田水说,“所以我们给大家看的是真实的钟扬,真实的形象才最动人。”昨夜,观众仿佛与故人煮一壶往昔,与时光对谈。
只闻花香 不谈悲喜
3月11日,在复旦大学的吴文政报告厅,这出报告剧进行了首次内部演出。当晚,复旦大学的老师同学,以及钟扬生前的同事和亲友纷纷前来。观剧期间,很多观众情难自禁,数度流泪。值得一提的是,内部演出那一晚谢幕后,钟扬的妻子张晓艳看完演出之后,上台感谢每一位演职人员,泪水涟涟,演员们也握着张老师的手道珍重,好几位演员也抑制不住,泪洒舞台。
尽管已经经过调整,可是昨晚的演出,更多的观众还是流着泪看完的。作为钟扬带出来的第一位女研究生,唐先华如今是上海自然博物馆展教处副处长,再次看到恩师的形象,甚至都无法完整地接受采访,数次哽咽。
“眼泪,并不是我们想带给观众的全部。”导演周小倩表示,他们还是希望以钟老师的工作事迹与生活点滴,还原一个勤奋、鲜活、风趣、执着、质朴的中国科学工作者形象。
基于这一出发点,舞台上,钟扬的形象并没有以演员的形式出现,只是挑选纪录片中的影像,穿插在背景中呈现。剧中十几位演员,以钟扬亲朋好友、学生的面貌出现,用各自的回忆,诠释着这位把一生献给事业的杰出教育工作者。周小倩解释道,之所以选择用这样的形式,是因为往往英雄的故事在舞台上,经过艺术加工之后,的确会很煽情,但往往看上去也会有点假。田水也表示,通过“身边人”来讲述钟扬——有复旦老师,有藏族学生,还有保洁阿姨听钟老师讲“科学段子”……这样会更真实,更立体。
“生命的高度绝不只是一种形式……”田水说,“这是剧中的台词,我们希望通过这出报告剧,告诉大家,只要每个人踏实工作,认真生活,都可以像钟老师一样,达到各自生命的高度。”
六十万字 仰望高度
春节前,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和复旦大学打算用一出报告剧的形式,延续并发扬钟扬的梦想。
六十万字,厚厚的一叠“钟扬事迹报告”,摆在了话剧中心导演周小倩和编剧赵媚阳的面前,这让她们感到了沉甸甸的压力,“也是一份荣誉,能与钟老师做一次精神对谈,并通过自己的创作,将钟扬的精神传递出去。”
据说,编导二人,大约除了年夜饭的功夫,其余时间都用在创作上。“时间很紧,我让同事们兵分三路,务必在三五天内,看完这60万字,并进行交流。”田水说,“看的出来,大家都被钟扬认真工作的精神所感染了,赵媚阳年初三就拿出了初稿。”年初五正式建组,可想而知,从剧本撰写到彩排、试演,节奏高度紧张。
读完钟扬事迹报告,整个剧组还一起共同观摩纪录片《播种未来》,直观了解钟老师的援藏事迹。
最终,报告剧将钟扬《生命的高度》,浓缩成一个小时左右。
演员观众 观后情动
昨晚演出之后,无论是演员还是观众,都被钟扬的精神感染了。
一位剧组的后台工作人员表示,“尽管已经看了很多遍了,可是每一次看都依然很感动。今晚,当钟扬老师在ICU醒来之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同学记录,他口述一份给党组织的报告,随后又立即找到联系老师,帮忙代课……看到这一切,我们总是忍不住问自己,对工作有没有做到像钟老师那样热爱。”
“最让我感动的是钟扬对家庭的眷恋。”田水说,“看他的故事,我可以体会到,因为他太忙了,所以他想弥补对家庭的亏欠,很珍惜和儿子在一起的时光,每次带儿子出去吃饭,都给儿子夹菜夹到装不下。其实,英雄人物也食人间烟火。”
散场后,一位复旦的同学表示,整场演出最让她感动的地方是钟扬的一天——他一早从上海出发,中午到拉萨,下午参加硕士生答辩,晚上在学校商量学科建设,回复工作邮件,直到凌晨1点多,只睡了两个小时,凌晨3点半起来,因为4点钟要去墨脱,“钟老师一辈子都在赶时间,为了自己喜爱的工作,也是为了心中的理想。”
“钟老师总说:‘不是杰出者才做梦,而是善梦者才杰出。’”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徐翌钦说,“我们都是恩师梦想的种子,也愿我们在未来能跟随他做一个勇于追梦的人,无论是在大漠戈壁还是雪山深谷,或是在平凡的工作岗位都能不忘初心,将导师的大爱与大德传承下去,让神州大地遍开梦想之花。” 本报记者 吴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