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如果健在,今年该有93岁了。它诞生于五卅惨案掀起的反帝爱国热潮,坚守“教育根本于国家”的观念和“格致诚正”的校训,吸引大批博学的教授和优秀的学子,培养数以千计的人才,虽校园尽被焚毁,被迫屡屡迁址,仍不改教育报国、教育强国的拳拳之心。它就是光华大学。
建校
东华大学延安西路校区,阳光下树影婆娑,校园里满是年轻人才有的激情。这里曾矗立着光华大学的校舍,1937年毁于日军炮火。
五卅惨案后,圣约翰大学学生罢课请愿,6月3日升旗仪式上,将中国国旗降半旗致哀,此举竟遭校方阻拦,愤怒的553名学生和17名华籍教师当即宣誓脱离圣约翰,自立学校!10余名即将毕业的学生声明,不接受圣约翰大学的毕业文凭。这一天,后来被定为光华校庆日。
誓言一出,上海各界和学生家长纷纷支持,短短三月内,光华大学成立,校董会推荐张寿镛为首任校长,租上海法租界霞飞路房屋为大学校舍,新西区丰林桥房屋为附属中学校舍。沪上名流王丰镐主动捐出大西路(今延安西路东华大学所在地)90亩土地,作为光华大学的永久校址。1926年1月,新校舍在大西路举行开工典礼,虽然只有两幢教学大楼、两栋宿舍和作为临时教室的二三十间草棚,但师生精神却十分饱满。
立校
一位校友回忆,“在简陋的饭厅里可以听到鲁迅、林语堂的演讲;在草棚里听到胡适、钱基博等教授的讲学;在休息室里看到张歆海和徐志摩在谈诗,李石岑在谈人生哲学。”光华缘何有如此魅力,引来这么多的博学之士?这与其爱国、开放的办学精神密切相关。第二届光华学生毕业礼上,张寿镛叮嘱学生:“服务社会,即服务国家。不仅要做官,我们还要注重民众的利益,勿为个人利禄计。还有希望于诸同学者,要坚苦,要洗心。无论何事,不要盲从,而要有理性的判断为行为的标准。”
学校为维护师生权益,不惜与国民党当局据理力争。1930年,政治系教授罗隆基发表批评当局的文章,国民政府教育部命令校方撤销他的职务,张寿镛极力辩护,虽无力回天,但勇气可嘉。1933年冬,白色恐怖笼罩申城,12月21日夜,80多名学生、1名教授被捕,其中14名是光华的大学生,诗人田间、童天鉴、作家周而复也在其中,张寿镛又主动出面营救。
1937年8月13日,淞沪抗战爆发,光华原校区临近战场,被迫迁入愚园路教学。11月中旬,大西路校舍惨遭日军炸毁,张寿镛伫立于大西路铁轨旁,遥望火焰,潸然泪下,后又破涕而笑:“我校为抗战而牺牲,自当随抗战胜利而复兴也。”
重生
校舍被毁后,学校坚持租房上课,未曾间断。张寿镛和校董事会商议,决定让部分师生内迁入川,成立“光华大学成都分部”,即西南财大前身;上海本部不再公开招生,对外改为“诚正文学社”(原文学院)和“格致理商学社”(原理学院和商学院),另有“壬午补习班”(原附属中学),他们租借汉口路证券交易所等地开课。校方还向迁到重庆的国民政府教育部申请备案,两社的毕业生仍颁发光华大学学位证书。
1945年,在沦陷区苦撑的光华本部迎来了抗战胜利,随即在虹口复校,学生人数也达到空前的1700人。1951年,光华大学与大夏大学合并为华东师范大学。据统计,光华大学累计入校学生达1.4万人,毕业生4000余人。
这座诞生于反帝爱国运动中的学校虽然形式上不在,但精神却为后世留传。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珍藏着光华大学的档案,并在重要年份编纂、出版纪念文集,如《光华大学编年事辑》《张寿镛校长与光华大学》《光华文萃》等。《光华大学编年事辑》选取光华大学档案中90个人物,以人物简志的形式,配以所藏历史照片,反映光华大学的人物成就,展示其办学历程中所取得的不凡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