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备待用的岚台
岚台原为预备台,1947年华斌所建,l948年启用,主要和华东局社会部联络。报务员严养田,机要员李冠华(由康伯钧移交一部书造密码本),联系人莫止。该台工作至1949年5月上海解放。
抗战胜利后,华斌离开重庆去上海时,中共八路军重庆办事处将华的组织关系转交给吴克坚。
1946年l0月,吴克坚到上海后,即到永康路四达邨2号华斌家,要华设法利用职业方便,用电台与中央建立联络。华当时是中国航空公司的工程师,正负责管理着该公司的无线电发报台。
华斌欣然接受这一任务,他打算先利用龙华机场的大功率电台和中央联系上,然后再装小电台放在家里阁楼上长期工作。吴克坚把联络的呼号和频率交给他以后,华就安排自己专值夜班。那时候只有他一个人在机房,没有人干扰。机场电台是3000瓦的发报机和12灯的收报机,如此大功率的密台极少见。
因长期在公开场所做秘密工作不合适,华斌考虑把电台设到家里。吴克坚却另有打算。他看到华斌家是独门独院的三层小楼,交通方便,左邻右舍关系都好,与隔壁还有门相通,进出隐蔽,且华抗战前就住在此,又有公开职业,不易引人怀疑。吴克坚确信这是一个很好的联络点,但设了电台就不安全了。他问华能否另找一个报务员,电台设到别处,华就推荐了中航公司通信仓库主任严养田。
不久,吴克坚要华斌带严养田到淮海中路一家咖啡馆见面。经谈话后接上了关系,由严养田负责密台的报务工作,华斌负责联络和机务方面的工作。
严养田接受了任务,立即用机场通信仓库里设的电台开始工作,终于和中央联络上了。抄收的电报由华交给吴克坚,发出的电报由吴送到华家里,由华交给严。
吴克坚用华斌家这个联络点,除交接电报外,还经常在三楼与刘少文秘密约会,有时刘晓和刘长胜也来会谈。为了布置适当的场面,华斌特置备了一套比较漂亮的家具。华斌的妻子邹毓英以女主人的身份负责招待,在他们约会时,邹守在楼下望风。
1949年1月,淮海战役后,为了配合解放军南下,电台改和三野总部联络。电报交接改由莫止和华斌在街头进行。华斌和严养田负责的电台一直和三野总部电台保持通讯联络,直到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
另外,吴克坚情报系统还在上海建有两部收报台:一部是冠台。由莫止、李冠华夫妇负责。1946年5月,莫止、李冠华夫妇随中共代表团从重庆到南京工作。同年6月派往上海,加入吴克坚情报系统从事秘密工作。该收报台设在海格路(现华山路)莫止、李冠华家中。另一部是家瑞台。王家瑞1947年7月由何以端从南京调到上海,在北四川路(现四川北路)建立了收报台。
永不消逝的电波
吴克坚系统秘密电台,在隐蔽战斗中立下了奇功,而且电台无一被敌特发现,因为它们具备了许多优秀品质。
秘密电台情报系统的电台多而乱。多就是电台多掩护地点多,使敌特摸不着头脑。这就要求多积累经费,多配备报务人员,多设密点,多建密台。空中(阁楼)、地面、地下(挖洞)到处有秘密电台。乱则多指呼号乱、波长乱、日期乱、时间乱,乱而后能迷惑敌特,使敌方难于发现与破坏。为了避免敌特空中侦察,在通讯方式上多采用空中游击战法,使用多种波长、暗号、暗语,使敌特扑空。
在工作过程中,吴克坚经常告诫电台工作人员要做好保密工作。发报的底稿、电报电文、电报码都是用后立即烧毁,绝不留一丝痕迹。吴说,电台领导人、报务员、机要员是核心,不能与外围人员接触。还规定不看电影,不逛公园、房间里不放进步书刊等多条纪律。
通常,他们都在深夜零点到四五点钟工作,门窗紧闭,还挂上密实的窗帘,以免暴露灯光和电键声。在炎热的夏季,小房不通风,邓国军和林影都是在汗流浃背中紧张地工作。收发报时,一手用罩上黑纱的手电筒照明,一手收发报。有时跪在床上,把被子披在身前,或者俯卧床上,在被子内操作。
为了避免惊动邻居,邓国军经常在深夜架卸天线时,赤着脚走路,不使其有声响;到了严寒的冬季,棉服不够,手指冻得僵直,生了冻疮,无钱医治,自己买点药包扎。虽然工作相当艰苦,但他们能克服一切困难完成任务。
一天深夜,邓国军正在紧张地发报,林影站在窗口放哨,突然发现一辆吉普车由远及近,缓缓停在楼下门口,她急忙发出警号,邓已发现收报机有了感应,立即停机。由于当时的机器灵敏度比较低,还发出一种声响,与吉普车里的测向仪产生共鸣。他们立即将此事报告吴克坚,吴决定暂时停止工作。为防止敌人突然搜查,电台撤离,将机器拆散装入皮箱,转移别处。
李微曦家掩护条件比较好,李当时是中央银行会计处行员,与经济研究处的冀朝鼎在同一楼办公。但工作条件不好,由于天线要沿着墙壁从窗户缝里伸出,水泥墙中的钢筋吸收电波,对方听起来声音很小。为了让对方听得清楚些,邓国军、林影就得上阳台调整天线。有人时不去,只能等到夜深人静时才去阳台。每次工作完后就把电台藏在亭子间自己做的一个壁橱底下的楼板里。取时,先拉开壁橱门,再掀起一块楼板,从夹层洞里掏出电台。
吴克坚要求在秘密工作中要力争做到“做什么像什么”的原则,确保电台的安全,必须做好社会环境的掩护工作,比如找适当职业,或开店做生意等来掩护,并要学些当地土话、适应当地风俗习惯。吴克坚要求叶人龙发挥自己修理汽车的技术专长,开设汽车修理行作为掩护,从事电台工作。叶人龙物色的塘沽路62号二层楼房作电台密点,底楼作为店铺,二楼是住家。而距塘沽路不远处的吴淞路口,就是国民党的巡捕房。但因为有汽车修理行作掩护,叶人龙、陈秀娟与邻居关系又处理得好,敌特人员做梦也想不到,中共的秘密电台就设置在他们的眼皮底下。而也正是在这里,一份份绝密电文向延安、向西柏坡发去。
电讯、电台工作是隐蔽战争的生命线,是及时准确地通报信息、情报的重要保证。因此建立秘密电台,保护密台、密码是情报工作的关键。在解放战争中,吴克坚情报系统地下电台无一遭到敌特破坏,电台工作人员无人被捕,是情报工作者的榜样。
(摘自《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