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要闻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4月11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记者手记
“独角兽”精神
叶薇
▲三门峡卢氏县马耳他小学的孩子们展示通过沪江互+计划学到的美术课作品 沪江网 供图
▲乡村教师正在通过沪江提供的网络课程教孩子们学音乐
  什么样的公司才有资格被冠以“独角兽”称号?公开资料显示,“独角兽”公司的概念是2013年由美国著名投资人阿里·李(Aileen Lee)首次提出,意指那些在相对较短时间内,被私募或公开市场投资人或机构估值超过10亿美元且暂未上市的创业公司。综合几家相对权威的机构统计数据发现,上海有29家独角兽企业。

  记者采访的三家海派独角兽公司创始人,都曾经被问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有BAT存在,你们还能做起来?他们也都曾自信地怼一句,为什么不呢?做互联网教育,精耕细作,不惧巨头;做工业互联网,独辟蹊径,集群发展;做跨境电商,立足特色,杀出血路。在他们看来,独角兽不止是一个称呼,更蕴藏着一种创新的精神气质——阿诺眼中的独角兽,追求用创新手段解决社会问题,拥抱变化,执着创新;曾碧波则认为,独角兽要“敢为天下先”,要有“向死而生”的精神,做最差的打算,往最好的方向拼搏努力。

  海派独角兽的气质,跟上海开放包容的城市底蕴一脉相承。三家企业都不约而同提到生态圈。找钢网打造“找”字头的B2B生态链;沪江网的教育平台,带动更多中小型教育创业者,通过互联网分享知识、传递价值;洋码头启动了“百城千校成长计划”,成立“百万成长基金”,培养和扶持在校大学生积极投身创新创业实践项目——他们都在打造一种良性循环、共同成长的生态环境。  

  由于扎堆在互联网经济、属技术密集型产业,独角兽最关键的要素当属高科技人才。最近上海市提出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三位创始人觉得切中要害,深受鼓舞。“独角兽”一定会选择中国最具活力的城市驻足,最具成长性的土壤扎根。

  叶薇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潮起博鳌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广告
   第A08版:财经新闻·广告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长三角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文体新闻
   第A14版:文娱/文体新闻·广告
   第A15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夜光杯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连载
   第A20版:阅读
   第A21版:新民教育/中职风采
   第A22版:汽车周刊
   第A23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A24版:生态上海·广告
   第A25版:新民健康/健康+
   第A26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A27版:新民健康/慢病
   第A28版:广告
逐梦上海,在变革创新中前行
“独角兽”精神
新民晚报要闻A04“独角兽”精神 2018-04-11 2 2018年04月1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