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采访的三家海派独角兽公司创始人,都曾经被问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有BAT存在,你们还能做起来?他们也都曾自信地怼一句,为什么不呢?做互联网教育,精耕细作,不惧巨头;做工业互联网,独辟蹊径,集群发展;做跨境电商,立足特色,杀出血路。在他们看来,独角兽不止是一个称呼,更蕴藏着一种创新的精神气质——阿诺眼中的独角兽,追求用创新手段解决社会问题,拥抱变化,执着创新;曾碧波则认为,独角兽要“敢为天下先”,要有“向死而生”的精神,做最差的打算,往最好的方向拼搏努力。
海派独角兽的气质,跟上海开放包容的城市底蕴一脉相承。三家企业都不约而同提到生态圈。找钢网打造“找”字头的B2B生态链;沪江网的教育平台,带动更多中小型教育创业者,通过互联网分享知识、传递价值;洋码头启动了“百城千校成长计划”,成立“百万成长基金”,培养和扶持在校大学生积极投身创新创业实践项目——他们都在打造一种良性循环、共同成长的生态环境。
由于扎堆在互联网经济、属技术密集型产业,独角兽最关键的要素当属高科技人才。最近上海市提出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三位创始人觉得切中要害,深受鼓舞。“独角兽”一定会选择中国最具活力的城市驻足,最具成长性的土壤扎根。
叶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