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上海正按照国家部署,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活力迸发的热土,成为实现梦想的地方。抢占科技创新战略制高点,提升“高度”;打通体制机制瓶颈障碍,加快“速度”;厚植科技创新人才优势,夯实“厚度”;打造更优创新创业生态,提高“浓度”,挖掘优势集聚资源要素,跑出上海创新创业“加速度”。
孵化培育本土高科技“独角兽”
在最近发布的2017年度《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城市排行榜》中,代表上海的50家企业中,有11家来自张江,这批独角兽企业正跑出张江“加速度”,创新创业的生态集群已经形成。
张少典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信息学博士,研究的方向是医学信息学,即把人工智能应用到医疗领域。2016年5月回国创办森亿智能,专注于发展医疗人工智能技术,不到2年的时间,公司已经获得了包括徐小平等在内的3轮投资,而张少典还未过“而立之年”。
如今,森亿智能已经与一些上海乃至国内三甲医院合作,成功运用其研发出可以读懂医院病历的AI系统,通过信息抓取和分析提炼总结,大大节省医生的就诊时间,基本起到一名有五六年中等经验医生的作用。
在张江,不少独角兽企业正以高科技成果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据统计,2017年中国120家“独角兽”企业中,高端制造、云计算、人工智能和生物医药行业占据了25%,作为张江本土优势产业,在张江科学城建设中,孵化培育本土高科技“独角兽”已成必然趋势。
为了优化提升创新创业环境,张江园区充分结合跨国企业、海归人才集聚优势,着力建设了国际化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目前已与以色列、新加坡、美国、德国、俄罗斯成立了“中以创新中心”“中新创新中心”“张江伯克利工程创新中心”“中德清洁水创新中心”“中俄联合孵化器”,并与澳大利亚、韩国建立了项目对接长效化渠道。
一批国际知名创业服务机构也纷纷落户张江。截至目前,园区已推动PLUG&PLAY、微软云暨移动应用孵化平台、英特尔众创空间加速器、阿里巴巴众创基地、XNODE、中俄联合孵化器等孵化器入驻园区,并引导其在张江中区国际创新港集聚。此外,具有张江特色的“跨国企业孵化平台”也在“筑巢引凤”,目前已入孵企业(项目)180余个,部分项目因技术水平高、产业化前景较好,获得了风险投资支持和商品订单。
近日推出的“浦东人才发展35条”中明确提出,要实施独角兽人才培育工程。生物医药、集成电路、脑科学与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大数据和文化创意等领域独角兽创业团队,可享受浦东“百人计划”政策及定制化扶持政策。独角兽企业在张江的加速度,将越来越快。
百年工业遗存续写“双创传奇”
一个多月前,位于淞沪路657号的“双创国际中心”大楼启用,国内公有云领域前三的互联网企业UCloud(优刻得)成为首批入驻机构。目前,杨浦已集聚科技型中小企业7000余家,一批“互联网+”和“四新经济”企业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2017年,杨浦全区新设立企业8661户,数量为上海中心城区中最多,杨浦成为创新创业热土。
长阳路1687号,去年全国双创周的主会场长阳创谷。葱绿开阔的中央大草坪,富有设计感的时尚办公楼,错落有致的咖啡厅、西餐厅,只有墙上的齿轮和马赛克壁画提醒着它的过去——曾经赫赫有名的中国纺织机械厂。而今,长阳创谷已成为“老工业转型+新经济集聚”的老厂房改造典范,吸引了智能云科、英语流利说、启迪之星等众多创新创业企业入驻。这一模式得到了国务院、国家发改委以及上海市领导的肯定。
将老厂房改造成创业街区,是一种新旧动能的转换和升级,既服务于双创,又服务于城市更新。杨浦有着百年工业文明的历史底蕴,而今天,这些大气磅礴的工业遗存正转化为“小清新”的创业空间:城市概念园、“互联网+”产业园、凤城巷、腾讯众创空间二期,一座座历经百年沧桑的老工业厂房,在新时代的内涵下焕发出青春,上演着一出又一出创业传奇。
“有得卖”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三年前,当科创企业“有得卖”诞生在杨浦长阳创谷的“启迪之星”孵化器时,创始人王伟涛还是个毛头小伙,他的企业被人取笑为“和摇铃收破烂没区别”的一家小公司。很快,“有得卖”让人刮目相看,去年完成了1.2亿元的B轮融资,成长为目前全国最大的线上二手电子产品回收平台,未来或将改变人们使用电子产品的方式。
作为全国首批双创示范基地,杨浦区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区内有10所高校、100多家科研院所,近年来,杨浦区先后与区域内9所、区域外2所高校密集签署框架合作协议。如今,知名科创园区和企业遍布全区,创智天地、国定东路、长阳创谷、环上理工四大创业创新街区正逐步建成。
不久前,杨浦区市场监管局发布了“优化营商环境二十条举措”,这些平台和政策将全方位服务于区域内科创企业,助一批创新创业的“独角兽”企业和“隐形冠军”脱颖而出。
G60科创走廊集聚“创新要素”
4月9日,位于松江洞泾镇的齐网开源大数据松江园区施工现场,两幢大楼主体结构已经封顶,内部装修和机电安装井然有序,这是国内首个学院派智慧型工业4.0智能大数据园区,也将是国内首个由专业团队自行投资、建设并且运营的高品质数据中心。
“从项目启动到动工建设,仅用了4个月,到投入生产运营,预计只需18个月,这样的速度堪称‘奇迹’。”齐网开源数据技术(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斌说,类似大数据园区建设,从项目启动到生产运营起码四五年。建成后,园区将为G60科创走廊上的智能制造企业进行数据处理、收集、挖掘和分析,为松江的创新创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这是松江创新创业的一个缩影。早在2016年,松江出台了加快建设G60科创走廊的六十条政策,设立每年20亿元的专项资金,用于鼓励科技创新创业、引导产业转型升级和推动园区转型发展,鼓励和吸引各类创新创业主体和重大功能性项目落户松江。
成绩喜人。2017年,松江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18家、企业技术中心23家、科技小巨人企业9家。海尔智谷、正泰启迪智电港、科大智能机器人基地,G60科创走廊迎来一批行业龙头、创新项目。此外,科技部人工智能特色产业基地获批,上海市工业互联网创新实践基地授牌,首批工业互联网领域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成功。
去年底,松江启动G60科创走廊人才高地建设,推出16条人才新政,包括建立阶梯施策机制、加大政府资金扶持、强化人才综合服务三大块内容,建立总额7亿元的G60科创走廊人才发展与创业扶持引导资金,实施“五大人才计划”,聚焦人才安居、团队培育、薪酬扶持等。
不久前,G60科创走廊“上海制造”要素对接大会举行,发布《松江区推进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G60科创走廊人才积分查询功能开通,并对人才积分排名,每年奖励500名优秀人才,最高一次性奖励10万元……松江区正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推进G60科创走廊建设,科创驱动“松江制造”迈向“松江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