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京剧“名票”
颜梅华爱石,也爱京剧。
2004年春节。78岁的颜梅华随新民晚报记者驱车前往西郊程十发家中。两位画坛名家相约在猴年的第一天共同完成一个美好心愿,合作画幅《金猴献寿》。老友相见,甚是高兴。当时已84岁高龄的程十发说:“颜老胡琴拉得好,过去上台表演过。”颜梅华说:“现在不拉了,偶尔唱唱。发老的花脸唱得才好呢。他演包公,身材魁梧,嗓音洪亮。”程十发回忆道,有一年他们去参加联欢会,本来是去看演出的,结果他俩却被弄到台上去演出。“这真叫猢狲出把戏!哈哈……”
“皮黄乃吾一生所爱。”颜梅华说。他记得年幼时就常跟着父母去剧院观戏,《打渔杀家》《火烧红莲寺》等,那些金戈铁马的故事和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以及那些色彩造型轻柔华美的服饰,在舞动间产生的流动美和线条美,都深深地吸引着他。在十多岁时,上学路上有一家专门卖戏装的商店,他常常趴在橱窗上一看就是半天。他甚至能将那些服装一件件地默写下来。这对于他后来从事古代题材连环画创作帮助很大。
在人美社工作时,社里有位年长的连环画家叫刘锡永,曾做过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荀慧生的秘书,懂戏,能唱,其水准不在专业者之下。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周围一群人都喜欢上了京剧。颜梅华很快就成了社内的“名票”。他几乎每个月都要和社内同仁一起唱上一场。那时,同在人美社的著名画家程十发也是一位京昆剧戏迷和票友,他经常扮演《空城计》中的马谡,颜梅华扮演赵子龙。
中国传统戏剧的博大精深,让颜梅华充满敬意。颜梅华对京戏的爱好,渐渐在圈子里出了名。每次去剧院看戏,他都要穿戴整齐,身上收拾得一丝不苟,仿佛去“朝圣”一般。而剧院门口的那些票贩子看到风度翩翩的“颜先生”来了,都会将手中预留好的票子给他。颜梅华通常都会多给他们一些钱。
由于对京剧的这份爱好,颜梅华当年曾与盖叫天、周信芳、俞振飞、言慧珠等京昆名家结为好友。颜梅华特别欣赏盖叫天。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盖老已是古稀老人,当时在上海天蟾舞台为剧界作学术示范演出《恶虎村》,其中夜行“走边”一段,通过云手、踢腿、跨腿、飞脚、旋子等一系列动作亮相,神采飞扬。北方名武生张云溪有云:半个世纪来,无论是大江南北,还是关里关外,盖叫天先生这场“走边”被公认为经典之作,其中大鹏展翅之英姿则为盖老独创的舞台造型,可谓精美绝伦。
盖老经典名剧《十字坡》,人称江南“活武松”。颜梅华恩师吴湖帆先生当年曾亲书一对联送与盖叫天:“英名盖台三叉口,杰作惊天十字坡”。对联从剧场戏台的两边顶端垂下,令人震撼。这出戏中,武松与孙二娘在店里摸黑武打,挥匕首于地,探卧龙之爪,达到了“形神兼备”的极高艺术境界。可惜的是,如此精彩场面已成绝响。
艺术大师俞振飞和一些京剧名角也常来颜梅华家串门,聊戏曲,谈书画。颜梅华不仅唱得精彩,还能有模有样地拉一手好胡琴。后来的一段时间里,什么都不能唱了,朋友来玩,包括家里的孩子,大家在一起就唱唱“样板戏”,颜梅华就以二胡伴奏。即使偶尔人少不能唱戏时,他也会架起二胡,缓缓地拉弓,演奏一曲《二泉映月》。琴声中仿佛能看见月光下一泓泉水静静流淌……
退休后,颜梅华对京剧的热情更趋浓烈。他每周都坚持到“君子兰票房”参加京剧活动。与同好相聚,亮一亮嗓子。尽管已是八十多岁高龄,但依然有着一口清亮的好嗓音,张口就能来。他不仅擅长谭派老生戏,还能惟妙惟肖地唱一口李多奎的老旦戏。有专业人士评论他,票友唱老生者司空见惯,但能将老旦戏唱到如此水平的,实在不多见。
在颜梅华看来,那些经典剧目固然能让人流连忘返,而能把那些剧目演绎成经典的唱戏人更会让人铭记不忘。时至今日,每每与颜梅华聊起京剧,他还是那样的神采飞扬。他会边说,边演示。举手投足,“京”味十足。聊到兴起处,他会手指轻叩,一板一眼地唱起著名老生传统剧目,谭派《洪洋洞》中杨延昭的那段二黄原板:“为国家哪何曾半日闲空……”。
戏里戏外,皆为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