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本书的约六十篇文章,部分曾发表于《新民晚报》的“国学论谭”版,部分散发于其他报刊,还有些则未曾发表过。它们的内容拉拉杂杂,虽大都与“国学”有关,却并不仅限于“国学”,也有些只是“杂学”。尤其是视角的设定,参照系的选择,都或与习见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希望通过让自己置身于山外,能够把山看得更清楚一些。但也只是希望而已,效果到底如何,却是毫无把握的。写法当然更是五花八门,并无统一的体例格式。
这些文章中,最早的写于1979年,最晚的则是近年之作,时间跨度长达近四十年,我自己也由过弱冠而至耳顺,猛然回首,自不免触目惊心,其感受诚有如阿根廷小说家里卡多·吉拉尔德斯所说者:“我好像生活在一个永恒的早晨之中,它有着强烈的愿望要到达中午,然而在这个时候,却已经像是到了下午。”(《堂塞贡多·松布拉》)又或如英国诗人哈代所说:“可叹时间偷走一半,/却让一半留存,/被时间摇撼的黄昏之躯中/搏动着正午的心。”(《对镜》)蒋逸征君有意“刻舟求剑”,想帮我留一点时间的印痕,那就多谢她的又一番美意了!
(《今月集:国学与杂学随笔》,上海文化出版社2018年3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