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6: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5月14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子弹库帛书
简 平
  简  平

  1942年9月,四个盗墓者在湖南长沙城东南角一处叫子弹库的地方,打开了一座战国时期的楚墓,从中发现了一片薄如蝉翼、上面写有文字画有图案的丝织物。由于在子弹库出土,因而这片丝帛便称子弹库帛书,也称楚帛书。

  子弹库帛书是目前已知年代最早,也是迄今发现的唯一的战国帛书。帛书上下高38.5厘米,左右宽46.2厘米,中心是书写方向互相颠倒的两段文字,四周是作旋转状排列的12段边文,四方交角用青、赤、白、黑四木相隔,每段各附有一种神怪图形。全篇共有900多字,图文并茂,是真正意义上的“图书”,因为在纸成为主要的书写载体之前,我们的祖先主要是“书之竹帛”,只有写在竹简丝帛上的才能叫书,所以子弹库帛书也是中国最早的典籍意义上的古书。据考证,帛书所写的内容主要是强调“敬天顺时”,并讲述了有着伏羲、女娲人物的神话故事,而这样的神话故事当然是我们中国自己的创世神话,具有世界意义。

  可如此重大的文物,竟被盗墓者当作废品送给了一个古董商,而文物收藏家、研究家蔡季襄得知消息后当即斥资买了下来。当时,日本侵略军已经打到长沙,在逃难过程中,他始终带着一只铁桶,而里面装的正是子弹库帛书。一天,日本兵追赶了过来,要非礼他的妻子和女儿,结果,他的妻子和大女儿不堪凌辱跳水自尽。悲痛中的蔡季襄逃到湘西后,怀着一腔悲愤写下了《晚周缯书考证》,以纪念自己的妻女。1944年,该书出版,第一次向世人披露了子弹库帛书的资料与他的研究。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当时在华的美国汉学家几乎都成了情报人员,其中有一个人,名叫柯强,他曾在长沙最有名的由耶鲁大学开办的中学雅礼中学当过教师,此人被一个情报机关(今天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前身)从上海派回长沙。柯强一面做着情报工作,一面从事文物搜集,他对楚国的文物特别感兴趣,因为对美国古董市场来说,楚文物是非常新鲜的,他正是在那时候开始觊觎子弹库帛书。抗战胜利后,蔡季襄和柯强不约而同地来到了上海。蔡季襄到达上海后,下榻于吴宫大酒店,想用红外线摄影的方式将子弹库帛书拍成照片。住在戤司康公寓(今淮海中路1202-1218号)的柯强闻讯而来,说自己有照相机,他借回住所拍照。蔡季襄不明就里,就将帛书借给了他。不料,过了几天,柯强说由于照相机少了一个零件,已经让人把帛书带去台湾拍摄。蔡季襄非常不放心,一直催要归还,但柯强那里已杳无音讯。后来,一个美国空军情报人员找到蔡季襄,给了他1000美元,诈说是作为押金。其实,他在1946年7月受柯强委托,将帛书偷偷地从上海带去了美国。

  子弹库帛书在美国一再辗转,甚至有人拿到后想私自藏匿,最后,赛克勒将它买了下来。赛克勒是位对中国深怀友谊的美国著名医药学家、慈善事业家和艺术品收藏家,上世纪三十年代,他曾募捐支持白求恩大夫在中国救治抗日将士的工作,1986年,他在北京大学捐建的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破土奠基,他曾说在博物馆落成之际,要给大家一个惊喜,将子弹库帛书送还中国。可是,等到博物馆1993年5月落成的时候,赛克勒已经去世六年了。事实上,之前还有一次机会的,上世纪七十年代,赛克勒本来要去见郭沫若,商谈中美联合创办医学杂志,他准备在见郭沫若时,当面将帛书归还,可郭沫若正值生病,本来约好视病情再定见面时间,但郭沫若却在1978年6月病逝了。

  子弹库帛书被盗之后,中国学者前赴后继,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前有蔡季襄、李学勤、陈梦家、商承祚、严一萍、金祥恒、饶宗颐、曾宪通,现在则有李零,他新近出版的《子弹库帛书》被认为是最为完整的集大成的有关子弹库帛书发掘、流转与研究的专著。正是这些学者打下的坚实的研究基础,让我们看到了被盗并流失海外的子弹库帛书终有一天回归祖国的希望。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科创上海
   第A07版:财经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中国新闻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专版
   第A12版:文体新闻
   第A13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4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6版:夜光杯
   第A17版:夜光杯
   第A18版:阅读/连载
   第A19版:军界瞭望
   第A20版:军界瞭望
   第A21版:康健园
   第A22版:健康养生/康健园
   第A23版:新民健康大讲堂
   第A24版:互动/新民健康
旅游的钱、闲、文
今天应该快活
《今月集》跋
子弹库帛书
书法
随风奔跑自由是方向
新民晚报夜光杯A16子弹库帛书 2018-05-14 2 2018年05月1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