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流不息》是张书云女士多年来创作的散文汇编,共61篇。内容包括人物、事件、游记、观感等题材,从中可以一窥作者几十年来所走过的人生之路,从童年到老年,从家庭到社会,从农村到城市,从学校到机关,从工作到退休,从爱读书到爱写作,最后走向文坛。内容可谓丰富多彩,饱含情趣,颇具可读性和启迪性。
近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讲到家风建设问题时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作者对家庭生活倾注了饱满的热情,以女性细腻、体贴和敏感的视角,生动记述了童年的贫寒生活画面,描述了祖母、父亲、母亲走过的曲折坎坷历程及其生活轶事,提炼总结了前辈们艰苦奋斗的精神、勤劳节俭的美德以及良好的家风家训,高度赞扬了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制度给他们家庭和每个成员带来的巨大变化,常人读来会倍感亲切,不时引发会心的微笑。
朱自清曾说,文学作品之所以吸引人,“最大因由却在情感的浓厚”。作者自始至终都是用真情、深情在写作。这类文字不但可以作为当今社会大力倡导家风建设的有益借鉴,也能给人精神滋养。
在《我的父亲》《回忆父亲》等文中,作者以真挚的情感回顾了平凡的工人父亲不平凡的一生。她写道:父亲感觉新中国带给他的幸福太多,他永远报答不完,就用“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来回报。她的父亲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数月前调到北京第一通用机械厂开始,直到1957年7月,八年间没休过夫妻两地分居的探亲假,连续十年出全勤。他潜心钻研钳工技术,技术革新一项接一项,年年被评为先进生产者,带领班组年年提前超额完成任务,还光荣出席了新中国第一次全国劳模群英会。他谦虚低调纯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作者姐弟四人。
张书云对共产主义学说的创始人马克思也非常崇敬,在当今这个浮躁的时代显得非常难能可贵。她曾独自赴英国伦敦旅游并冒雨去伦敦城北拜谒马克思陵墓,回国后写了《马克思墓前的遐思》一文,表达了自己对马克思的崇敬和怀念。
这本散文集写亲情、友情、师生情,还讴歌大自然的美丽和慷慨。在《家有花园》一文中,她把花儿视为自己的朋友、伴侣,除了以优美生动的文字栩栩如生地描述了她们的多姿多彩,还探索它们的秉性与特征。她年逾古稀,乐观潇洒,情趣丰富,善于发现和享受世界的美好,正如她所说的,“每天走进‘花园’,就像吃了开心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