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在出租车里兼卖零食饮料的“创新服务”被叫停。部分乘客有需求,驾驶员能赚外快,却戛然而止,只因潜在风险太多。
第一,侵占空间。车内空间有限,放不下多少货。堆多了,影响乘车体验,得不偿失。
第二,补货困难。因为车厢小,存货少,驾驶员常要回公司补充货源。目前,上海的哥一般每周进公司一两次,领发票、做保养。卖零食赚的利润,恐怕还不够弥补时间成本,不划算。至于在后备箱里事先囤货,操作性也不强。本身空间不多,还要预留给行李。
第三,影响环境。车内所售商品,以零食和饮料为主。乘客连吃带喝,结账走人,却留下满车异味和遍地残渣,车厢环境卫生堪忧。
第四,少数乘客可能顺手牵羊。多年前,沪上有出租车公司曾给驾驶员统一配备公文包,其中很多都不翼而飞。食品体积更小,“顺”起来更方便。还有些醉酒乘客,一上车就晕乎乎地拆袋开盖。虽然发生概率低,可心理负担只要形成,很难驱散,开车时徒增压力。
第五,食品安全难保障。食品零售业应有固定经营场所,并办理安全及卫生许可。即便货源可靠,长时间存放在流动车厢,也会增加风险。炎夏将至,高温和暴晒都是潜在威胁。如果不法分子用过期或假冒伪劣产品恶意掉包,还可能引发恶性事件。
这些都是出租车公司和第三方平台无法回避的问题,一旦出现,乘客利益将受损,还会连带产生两个难题——监管难,追责难。
既然隐患重重,为何在杭州、南京和上海等地,仍有少量出租车率先尝鲜?因为有补贴。驾驶员做一单生意能提成15%,但由于存货少、补货难,实际收入并不高。更诱人的,是额外奖励,比如每天成交15单,司机可多获40元补贴。
不惜成本地靠低价和补贴抢占市场,似曾相识的戏码再次重演。短时间内可吸引人气,但中长期的代价,往往是行业混乱和安全隐患,最终乘客倒霉。如此“创新”的消费场景,被紧急叫停,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