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在全市各个考点,送考的家长和老师们将今天开考的高考,视作一场孩子们的成长礼。
自己29年前参加高考的紧张心情还记忆犹新,一转眼,70后家长郭宇今天陪着儿子郭叶来到了格致中学考点。“比起我们这一代,他们的视野更宽阔。”郭宇感慨,自己当时觉得学校的午餐不合胃口,最多抱怨两句,但儿子则对校园午餐做了微量元素调查,向学校建言,并带着课题参加了上海市青少年创新大赛。为了能够报考喜爱的计算机专业,郭叶选择了历史、地理、物理三门等级考科目。“大家都说物理竞争激烈,但既然是儿子的选择,我们尊重他。”郭爸爸说。
“被批评了,他们会用表情包发嗲;考试前,给他们发个预示‘666’的红包,他们就很开心。”敬业中学班主任王开卉的学生中有不少是00后,说起他们,王开卉就像在说一群同龄的朋友。“对对对,我们家长也要不停地想办法,才能读懂他们。”家长杨女士说,女儿从小也非常独立,要上什么补习班、学什么乐器,全都自己找攻略、拿主意。为了解压,高三时,杨女士按照女儿的心意,给她买了一对小仓鼠。每天花几分钟逗一会小仓鼠、喂喂食,给紧张的高三生活添了色。
送考教师中,不乏一些和考生年龄相近的90后老师。在曹杨中学副校长郑琦峰眼中,90后老师思维活跃,也容易和孩子打成一片。在使用信息化手段教学和网络用语上,都更得心应手。“高考对人生的确重要,但这是一段旅程的终点,又是一段新旅程的起点。”执教刚满四年的曹杨中学数学老师蔡真逸寄语学生。
在静安区市西中学考点门口,许阿婆是为数不多的祖辈送考人。“1995年我送儿子参加高考,今天我又来送孙子参加高考。”许阿婆说,20多年过去,高考老早不是唯一的成才之路了,送考家长也越来越理性。
本报记者 陆梓华 马丹 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