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2: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6月13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阿尔比诺尼的柔板之美
张梅
  张梅

  前阵子,在波士顿通俗乐团演出现场邂逅了阿尔比诺尼的《G小调柔板》,感受一场亘古不易的美丽与哀愁。

  所谓“柔板”是一种音乐格式,较之于其他音乐表现形式更加轻柔舒缓,通常表达深沉的思索和内心的情感,因涉及人类感情活动其音乐语言自带美丽与哀愁。

  很多人知道阿尔比诺尼的《G小调柔板》多半是缘于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原本完整的家庭突发火灾,瞬间一片废墟、妻离子散。长达8分多钟的镜头没有一句台词,唯一调动人的情绪的是背景音乐——阿尔比诺尼的《柔板》;同样《柔板》作为电影《加里波利》的插曲,让人们记住了茫茫夜色中,逆水而上的小舟载着一个个年轻的、自杀式冲锋的战士,音乐渐渐响起,年轻的肉体、残酷的战争交织成的美丽与哀愁,强烈的冲击着观众身心。

  作曲家中像帕赫贝尔那样仅以一曲《卡农》传世的凤毛麟角。无独有偶,阿尔比诺尼却是一个例外。阿尔比诺尼(1671-1751年)意大利人,是巴洛克时期“威尼斯乐派”器乐的代表。他一生创作了近50部喜歌剧,虽然他一生留存的作品不多却极具价值,对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与《意大利协奏曲》都曾产生极大的影响。特别是《G小调柔板》中的对位展示出的一层层抽丝剥茧般的宁静致远美不胜收,堪称一绝。

  据说《柔板》是1945年二战期间音乐史学家贾佐托为完成阿尔比诺尼的传记去德累斯顿收集材料时,在一堆残旧书籍之中发现了一个仅有片段的阿尔比诺尼的乐谱手稿。该乐谱仅完成了低音线条以及六小节的旋律,贾佐托在这个手稿的片段上重构这个曲目,成就了如今耳熟能详的著名的《柔板》。

  第一次听到这首曲子是在一个初秋的深夜,管风琴一响起,秋夜的虫鸣就全体屏息,小提琴悠扬逶迤着,一遍一遍在管风琴与大提琴编织的密不透风的经纬间穿梭,管风琴和大提琴背景的铺垫却越发沉重了。小提琴纠缠着柔肠寸断的情思,像一位身处苦难百思不解的人在上帝面前一遍遍的追问,一次次的疑惑,求而不得。而上帝始终反反复复,坚决有力地重复着相同的答案。俄顷,弦乐四起,如波澜壮阔的海面,仿佛许许多多人在追寻同样的答案。小提琴再次响起,琴声弥散一点一点地铺陈开,空气中蔓延着对自我的盘问和对种种世事的权衡渐渐地声音弱了,渐行渐远,弥漫着宗教的庄严以及歌德式凝结难化的忧伤,让初秋的夜愈发的怆然。

  许多年后始终难以忘记那个初秋深夜,琴音袅袅,深情,幽怨,舒缓,缠绵,小提琴一弦弦,一声声,轻轻地扣动心弦,仿佛在倾诉心语。这用生命谱写的旋律深深触动、久久震颤着灵魂。如同纯洁的天使,肩负神圣的使命,跨越重重障碍降临人间,唤醒生命中所有的沉醉,拯救每一个痛苦的灵魂。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财经新闻
   第A09版:专版
   第A10版:中国新闻·广告
   第A11版:专版
   第A12版:国际新闻·广告
   第A13版:国际新闻·广告
   第A14版:国际新闻·广告
   第A15版:文体新闻
   第A16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7版:专版
   第A18版:伏尔加之波
   第A19版:伏尔加之波
   第A20版:伏尔加之波
   第A21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夜光杯
   第A24版:阅读/连载
   第A25版:汽车周刊
   第A26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A27版:新民健康/健康+
   第A28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A29版:蓝天下的至爱
   第A30版:广告
   第B01版:要闻
   第B02版:广告
野草美
上海西区新村拼图
阿尔比诺尼的柔板之美
礼物
灼心已飞
就做一个永远的奔跑者
新民晚报夜光杯A22阿尔比诺尼的柔板之美 2018-06-13 2 2018年06月13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