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以ofo、摩拜为首的行业玩家基本都恢复了20元月卡以及正常收费,意在实现营收。美团收购摩拜后,摩拜最新又调整回5元月卡的营销阶段,以继续扩大市场规模。
ofo今年开始全面探索商业化战略,首先推出车身广告和APP端内广告模式。据ofo联合创始人于信称,“在武汉的车身广告业务,ofo改造了200辆车,相关收入就达到了百万。”200辆车、100万元,也就是说每辆车收入5000元。按照ofo一辆车1000元成本,每天1元的折旧费用,1元的运维费用来计算,按照3年的寿命,每辆车也能净赚近2000元。
行业分析人士认为,ofo的广告模式具备盈利可能性。共享单车有线上APP和线下单车流量的优势,既能为广告商进行线下单车流动式的品牌营销,也可以将线上用户进行有效的流量转化。而在ofo创始人兼CEO戴威看来,ofo整个商业化的战略布局,不仅包括车身广告、端内广告,还有企业年卡组成的B2B、金融、本地生活和区块链技术的应用等。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今年3月发布的数据显示,移动互联网广告市场的增速迅猛,已由2012年的66.6亿元迅速增长至2017年的231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76%。预计到2018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广告市场规模将达2970亿元。
业内人士分析,盈利将成为共享单车行业玩家角逐胜负的新赛道。共享单车企业发展至今,应脱离一味“输血”而逐步走向自我“造血”,而“造血”第一步可能就是依靠广告、金融、本地生活等商业化布局获得盈利,商业化的费用则可覆盖各平台的车辆和运维成本,平台之后可通过免费骑行、车辆硬件升级等方式,给更多用户更好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