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1:国家艺术杂志/文艺评论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6月16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创的慧眼从何而来
林明杰
  ◆ 林明杰

  文创产业有点像艺术市场,做得好都需要抓住先机。抓住先机关键是价值的发现。

  发现价值,并不容易。如果这种价值是很多人都能发现的,也谈不上先机了。

  要具备文创产业发现价值的慧眼,需要懂历史、懂艺术、懂生活。

  我们经常会这样,有价值的东西一直在身边,但就是不觉得。

  过去,普洱茶比什么茶都便宜的时候,我们别说收藏,甚至连怎么喝都不知道。过去,紫砂壶比花盆还便宜的时候,不得不服那些千里迢迢跑来“捡漏”的香港人、台湾人。

  吴大羽过去在上海很少有人知道,他的抽象画更是没人看得懂,但就有香港台湾藏家跑来几千元一幅买回去。现在,他的油画被拍到数百万甚至数千万元一幅。

  一些老的民宅,连住在里面的老居民都暗自盼着拆迁,但有外国人租下来,拾掇拾掇,竟然情调好得让人不认得。

  懂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才会在当年发现普洱茶、紫砂壶被低估的价值;懂海派美术历史以及抽象画,才会明白吴大羽之难能可贵;懂生活才会营造出美妙情调。

  要具备发现价值的眼光,还要学会突破习惯性思维。

  近日,有朋友建议我去桂林漓江边看看一个由上世纪60年代的糖厂改造的宾馆。去看了,确实别有风情,有文艺范儿。不过,若论老厂房,那上海随便找一处,都会比那糖厂精彩。但是,我们怎么就想不到这样“玩儿”?

  我们过去不重视老厂房,自从陈逸飞在田子坊租下老厂房改造成自己的艺术工作室,人们才发现那些可能要拆除的破旧厂房和街区还可以焕发特别的曼妙风情。

  现在,在大量老厂房被拆掉后,人们也开始重视这些最具有中国工业文明进程象征意义的历史性建筑。但我们基本上还是习惯性地改建成出租的办公场地,最近比较热门的是改建成美术馆、博物馆、艺术中心等等。但我们要注意,如果一窝蜂地把老厂房都做成了美术馆、博物馆、艺术中心等,其内容的吸引力、日后维持经费、可持续性发展等问题是否能够解决?

  缺乏精彩内容和维持经费的艺术主题楼堂馆所,今后都难免沦为门可罗雀的凄凉。

  要具备善于发现价值的眼光,离不开对当下社会需求、市场需求以及人性需求的研究和发现。

  现在,历史建筑和历史风貌区的保护,也开始引入文创的理念。文创必须是“活”的,是具有当下生命力的。譬如上海外滩老建筑,撤出政府办公功能,恢复金融服务功能,就可以称为非常成功的“文创”,因为它既尊重了历史文脉,保护了优秀历史建筑,又符合城市当下的需求和发展方向。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定位,其丰富性和多样性,给了文创更广阔的腾挪舞台。我们要避免一窝蜂,要注重创意的多样性,而这种多样性是符合国际大都市复杂多样的需求的。好的文创一定有好的人气。上海的老厂房、老城厢、老街区、老村落……从市中心到崇明岛,都在期待建设者们用善于发现的眼光和丰富的创意,使之更具魅力,更具人气,更有活力。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广告
   第A05版:文体汇
   第A06版:动态/文体汇
   第A07版:伏尔加之波
   第A08版:伏尔加之波
   第A09版:伏尔加之波
   第A10版:伏尔加之波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夜光杯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阅读/连载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金融城·陆家嘴论坛专刊
   第A17版:金融城·陆家嘴论坛专刊
   第A18版:金融城·陆家嘴论坛专刊
   第A19版:金融城·陆家嘴论坛专刊
   第A20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A21版:国家艺术杂志/文艺评论
   第A22版:镜头艺术/国家艺术杂志
   第A23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A24版:家装专版
远山如黛 悲从中来
文创的慧眼从何而来
《白鹿原》: 将民族秘史打造成时代正传
新民晚报国家艺术杂志/文艺评论A21文创的慧眼从何而来 2018-06-16 2 2018年06月16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