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走访了不少居委综合文化活动室发现,5月首次发布的公共文化服务标识已经随处可见,活动室内的老旧设备也得到了更新替换。在杨浦区延吉七村居委综合文化活动室里,80岁高龄的戴雪梅正在阅览室和邻居讨论两则新闻,一则是关于总书记写给牛犇的信,一则是关于治理天价片酬和阴阳合同的报道,戴雪梅将牛犇的新闻反复看了好几遍,感动不已,“这是老一辈艺术家在为现在的艺人做榜样”。延吉社区是杨浦区老居民区的典范,戴雪梅所在的居委综合文化活动室就是杨浦区改造建立的60个睦邻点之一,这里不仅可供居民们下围棋、跳交谊舞、看电影、唱越剧,还设有“小松树之家”青少年心理健康活动中心、盲协春之声、“其乐家庭”老年人健康咨询、外来人员综合课堂等公共文化空间,充分满足了辖区内居民的各方面需要。
像杨浦区构建的那种中心城区“1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远郊的区县尚无法实现,松江区就化“圈”为“文化网格”,因地制宜推进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服务功能。而远郊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面临的资源内容供应、长效运营服务能力难题,也已经有了解决方案。市、区两级将着力推动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整合、延伸,探索将数字资源引入到居村,实现从“云端”到“指尖”。家住奉贤区四团镇的郭婷婷惊喜地发现,点开“文化上海云”手机软件,七项合计近20000分钟的数字内容资源已同步到她的“指尖”。“云”上的资源包括全民艺术普及的培训类频道“艺术课堂”、传统与艺术融合的文化教育类频道“趣味教育”、展示百姓舞蹈风采的“舞台艺术”、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手工传艺”以及上海“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三大文化内容。为了适应老年人的生活习惯,目前,奉贤、松江等区部分居村委已开展“文化云盒”的试点工作,以进一步促进公共文化资源的汇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