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展集中中国最早的博物馆——亚洲文会上海博物院(简称文会博物院)旧藏的自然史和人类学、考古学、艺术类藏品及相关展品共百余件,将科学、文化、艺术和历史相融合,用经典复原的怀旧展陈向中国早期的博物馆致敬。
呈现中国早期博物馆
1874年的上海已经拥有了一座收藏丰富的博物机构,包含了收藏、研究、展示、教育等当代博物馆的基本功能。这座亚洲文会上海博物院开设在圆明园路,门前马路曾一度更名为博物院路。今天这栋5层建筑是虎丘路上的外滩美术馆。资料照片显示,当年的观众会站在挑高的回廊上对着熊猫标本、白鳍豚完整的骨骼标本啧啧称奇。
约百年之前的收藏门类,今天看来非常跨界。1934年是文会博物院的鼎盛期,植物、鸟类、鱼类、考古、钱币等五大门类让当时的上海观众大开眼界。沧桑起伏,到了1952年,该馆经费短缺难以为继,上万件藏品转移给上海市政府,自然标本、文物和中外藏书分别送入了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上海图书馆,成为了三馆建馆时一个重要藏品来源。上博和上图在建馆时同用一处馆址(跑马总会大楼,此次展览的举办地上海历史博物馆),从同一来源接收到馆藏,承担了文化延续的使命。这也是今天需要由上海科技馆、上海博物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三馆联合办展的缘由。
展览精心选取了亚洲文会上海博物院曾经收藏的具有代表性的兽类标本83件、人类学标本7类、文献图书资料17本进行展示,并选取了文物旧藏以及与其类似的古代艺术品共计44件。这些珍贵的藏品印证了上海拥有中国最早的博物馆的事实,观众可以一览上海远东第一城市博物馆的收藏盛况。该展按当年文会博物院展示的格局,运用当年的藏品,情景式还原昔日的风貌,再现上世纪30年代博物馆的展示。
走入上个世纪博物馆
步入上海历史博物馆展厅,让人恍然以为又走进了延安东路上昏暗幽静的自然博物馆老馆。在两座汇丰银行的铜狮子旁,蹲着一头威风的亚洲狮的活标本,点明了文会博物院从建立之初就以收集自然动植物的标本为主。
许多珍贵的自然博物馆藏品,放在复原当年馆长索沃比亲自制作的生态景箱内。有世界最早的白鳍豚完整的骨骼标本和一副下颚标本;有中国最早的兽类标本——采于1871年的金钱豹标本;有世界现存最早的海南长臂猿充填标本;有中国收藏最早的大熊猫标本;有珍贵的普陀山考察研究手稿;有写于植物叶片上的经文——贝叶经……这些标本是亚洲文会上海博物院移交至上海自然博物馆的藏品,开启了中国自然博物馆事业的扉页。
生态景箱是文会博物院展示理念与手段均位于世界前沿的实证,这种新颖的展示方式当时吸引了大量的观众。在展览现场,观众可以看到大熊猫、羚牛、西藏棕熊、岩羊和獐的五个复原生态景箱,所用动物均是当年的景箱所用的动物标本。
一窥上海博物的源头
东晋咸和元年的黄淳墓志、商周时期的青铜兽面纹鼎、两把战国圆茎铜剑、黄釉陶狼陶卧羊彩绘陶鸡等5组文物,通过照片资料,确定这些上海博物馆的馆藏来自于当年的文会博物院的旧藏。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文会博物馆加强了考古与艺术品收藏,到1952年关闭,历史文物包括艺术和考古品有6000多件。此次一共选择展出古代艺术品44件。
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说,文化与自然科学的跨界和融合,在早期的博物馆中可见一斑,撷取上海百年历史里的博物馆片段,正是在挖掘上海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
展览免费向公众开放,持续至10月21日。 本报记者 乐梦融
本文摄影 记者 孙中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