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等重病患者关于进口‘救命药’买不起、拖不起、买不到等诉求,突出反映了推进解决药品降价保供问题的紧迫性。”李克强总理近日就电影《我不是药神》引发舆论热议作出批示,“国务院常务会确定的相关措施要抓紧落实,能加快的要尽可能加快。”
李克强总理明确要求这项工作要进一步“提速”:“对癌症病人来说,时间就是生命!”并且特别批示有关部门,要“急群众所急”,推动相关措施加快落到实处。
癌症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一旦家里有人得了癌症,对个人和家庭都是天大的噩耗。《我不是药神》之所以引发社会热议,不仅是改编自真实事件,更因为其触及了整个社会最关注的话题。
在今年博鳌亚洲论坛期间举行的中日肿瘤防控研讨会上透露的信息显示,目前我国每年癌症发病约380万人,癌症死亡约230万人。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中国癌症发病和死亡的实际负担很大,根据相关机构研究显示,在全球184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癌症发病约占全球癌症发病的21.8%,中国癌症死亡数约占全球癌症死亡数的26.9%,位居中等偏上水平。
“命,就是钱。”这是电影《我不是药神》里的台词,而在现实生活中,不少进口抗癌药的价格很高,但因为它们是“救命药”,许多家庭不得不承受沉重的治疗负担。初步统计,我国已上市抗癌药品138种,2017年总费用约1300亿元。抗癌药品费用之所以高,一方面是因为药企研发投入大,且研发成功率不到2%,企业需要通过高定价收回前期投入。另一方面,老百姓在大病保险报销后,部分患者自负费用负担仍然很重。
一人患癌,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往往意味着亲情和经济方面的双重压力。急群众所急,痛百姓所痛,在总理看来,“这件事一旦有突破,功德无量”。
在去年10月9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就明确,“要集中优势力量开展疑难高发癌症治疗专项重点攻关。”今年4月和6月,李克强总理两次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进口抗癌药实施零关税并鼓励创新药进口,加快已在境外上市新药审批、落实抗癌药降价措施、强化短缺药供应保障。在李克强总理看来,“必须多措并举打通中间环节,督促推动抗癌药加快降价,让群众有切实获得感。”
从今年4月27日开始,我国已经发布降低抗癌药生产进口环节增值税税后的具体措施,其中包括了103种已经上市的抗癌药。其中,对已纳入医保的抗癌药实施政府集中谈价和采购;3家以上企业生产的,拟开展专项集中招标;生产企业不满3家的,通过谈判、撮合等方式,鼓励形成全国统一采购价格;对未纳入医保的抗癌药实行医保准入谈判;拟由医保部门组织专家评审并开展准入谈判,将符合条件药品纳入医保药品目录范围,医疗机构按照谈判价格网上采购。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一些医疗方面的“痛点”和医改方面的“难点”也随之突出,人民对健康的新期盼,应该成为政府部门新的奋斗目标。
在病魔面前,谁都无法逃避,却可以共同面对。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点指出要“加强癌症等重大疾病防治攻关”。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各方努力,百姓看病就医压力将有效减轻,尤其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将更为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