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0 上午首发
本报讯(记者 乐梦融)将于明天上午开幕的2018年上海市青少年书法篆刻展的3169件征稿作品中,篆刻作品只有29件(其余是书法),占比不足1%。上海从晚清至当代,向来是中国篆刻的高地。然而代表全市青少年篆刻最高水准的征稿比赛暴露出悬殊数据,意味着篆刻艺术后继乏人,这一现状需要拉起警报。
“往年篆刻来稿不算多,但没有这么少过。”上海市书法家协会秘书长潘善助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不到1%的数据已经引起了业内人士的重视。未来,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将开设培训班,在青少年篆刻的推广上下功夫。
上海被誉为中国篆刻艺术的半壁江山,是海派文化的金名片,近百年来,吴昌硕、来楚生、方去疾、陈巨来等海上印人,为近现代篆刻艺术树立起一座座丰碑。当代,上海篆刻高手迭出,2014年创设的海上印社汇聚了韩天衡、吴子建、刘一闻、徐云叔、童衍方、陈茗屋、陆康等中国当代篆刻的一流艺术家,可谓金石界的全明星阵容。
究其原因,潘善助将青少年篆刻艺术的发展不平衡归结三点:安全原因、推广原因和师资原因。首先小学初中的孩子拿篆刻刀,指部受伤概率偏高;高中课业负担重,学生不愿选择这门要从头学起的艺术;第二点,篆刻兴趣课没在中小学课堂上推广,相比书法更加式微;再者上海校外书法培训的主力师资是200多位海漂书法家,其中缺乏篆刻高手。
著名书法篆刻家、中国书法篆刻最高奖兰亭奖评委刘一闻提出,上海印人需要正视青黄不接的现状:书印同源,正统地起步学篆刻,15岁握刀不算晚,但是以刀代笔的可能来自从小的书法基础和对秦汉篆书体的熟悉。“青少年篆刻学习大环境比以前有利有弊,现在学习条件很好,资料都能找到,石料能买到,课业负担却重了。”
在上海第十届书法篆刻展的篆刻组评委唐存才看来,稀少的征稿量对一个书法和篆刻并现的综合性展览而言比例悬殊。篆刻入门比书法更有挑战性,但不意味着学习门槛一定要在成人之后。他介绍,篆刻家陈巨来已经接收7岁的孩子入门,故呼吁上海中生代篆刻艺术家能够科学指导和培养青少年的篆刻。
最终,在29件投稿的青少年篆刻作品中,经过初评和终评两轮评审,共有4件篆刻作品入围,获奖和入展各2件。篆刻作品入围获奖比例是13.7%,高于书法作品入围获奖比例4.6%,评委们表示这包含对篆刻投稿者的鼓励。
2018年上海市青少年书法篆刻展由上海文联、上海书协等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