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足够优秀,就可以“心想事成”。但现实,总浇得人一头冷水。
他的SAT考试,三次SAT专科考试和九次大学先修课程考试成绩无懈可击。高中同届同学里排名第一。一度的评价是,哈佛大学必须要和普林斯顿大学争夺这块浑金璞玉。但最后的最后,他,被列入了候补名单,最终没有进入哈佛大学。
向哈佛提出申请的几代高中生都认为,只要符合标准,就会被录取。但,什么是哈佛,或者是美国精英教育的标准?
书面成绩,社会实践,个人专长,这些看得见的标准之外,还有着一套看不见的条目。官员们有着自己的秘密语言——“备审表”“小奖励”“Z名单”。这些条款的价值论定中,包含着申请者来自哪里,父母是否从哈佛毕业,他们有多少钱,他们是否适合学校的多样性目标……这一切的重要性丝毫不低于SAT的1600分满分。
过去一个月,那些“桌子底下”的遴选过程因为一项诉讼受到关注。这场诉讼由一个名为大学生公平录取的反歧视小组提起,指控哈佛在招生过程中歧视亚裔美国人,违反了联邦民权法。在诉讼过程中,哈佛大学“拒绝透露商业机密”的理由被驳回,因此不得不提交了数百份入学文件。上周,法院还要求公开许多之前涂黑过的部分。
哈佛大学把全国分为大约20个地理“备审表”。一般来说,招生委员会将对申请者进行五个方面的评定:学术、课外、体育、个性和综合。原告称哈佛对少数族裔、继承群体、哈佛捐助者的亲属、教职工子女等提供“小奖励”。法庭还审阅了哈佛鲜为人知的“Z名单”。这其中大多数信息都经过涂黑处理。他们一般都是关系很厉害的人物,哈佛会承诺“在推迟一年的条件下保证被录取”。
没有一个人,也没有一个团体,是完美的。哈佛的细枝末节也肯定能被挑得出毛病。于这座世人仰望的殿堂而言,纠纷能让他们找到自己的“盲点”,变得更好。于那些觉得被区别对待的挫败者而言,这不过是一堂课——首先,你必须保证自己的始终强大;再者,你还得练就被辜负却仍昂首的气度。家事国事,莫不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