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吾老”“幼吾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现代世界,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实际情况来看,“幼吾幼”似乎不成问题, “老吾老”就难说了。而中国人在这方面还是做得比较好的,至少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非常有优势的。
那么,对“老吾老”“幼吾幼”的后半句话——“及人之老”“及人之幼”上,我们做得怎样呢?实事求是地说,没有前半句做得好。
中国是个从小农经济社会发展成为比较初级的现代社会,免不了会带着旧社会好的或不好的印记,比如在关心爱护自家的老人或孩子方面就非常自觉;而在关心爱护他人的老人或孩子方面相对比较薄弱。这当然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血缘和亲情总是压倒其他社会关系的。
正因如此,我们的先贤早就看到了人性的这个弱点,特别强调“老吾老”“幼吾幼”之余还要“及人之老”和“及人之幼”,认为只有这样,才算是有健全的人格。他们的理念,历经两千多年,一点不落后,现在看来,还非常先进。
有先进的理念是好的,但如果不去践行,那就等同于零,甚至于比没有受过这个理念熏陶的人更显文明程度不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