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见面会是曾经在旗杆村插队落户的60多名知青每两年一次的大事。几十年前,这里的村民与知青们一起劳动学习,结下深厚感情。2001年,当年的村支书顾长生召集了第一次知青聚会,九成知青闻讯赶来,看看第二故乡的今昔对比。后来,每两年一次的聚会就成了惯例。今年的聚会不仅适逢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见证旗杆村“美丽庭院”建设成果。
走进村里,他们看到,曾经黑臭的死水浜变成了岸绿水清的活水河道,曾经堆满建筑垃圾的边角地变成了百果园,曾经是违建的地块变成了充满农事乐趣的健身苑。看在眼里,喜在心中,有的说“这个健身点跟我们城里小区的一样好”,有的说“你看岸边的白核枣结得这么大了,上次来的时候这里还都是垃圾呢”,带着孙子、外孙一起来的爷爷奶奶们,还不断指给孩子们看,“这个是扁豆”“那边是鸡毛菜”。
到了顾家老宅,大家更勾起了对往事的回忆,纷纷在老宅里四处东摸摸西看看,不时感叹“换煤气灶了”“我们当年睡的床还在”“老房子几乎没什么变化,门外面倒是大变样了,村里的路啊房子啊花园啊都不认识了”“过去门口都是石子路,现在都变成水泥路了,下雨天再也不用愁鞋子陷在烂泥里拔不出了”……
正如唐阿姨对老房东张桂仙老人说的那样,几十年过去了,旗杆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虽然,在保留下来用于展览的知青小屋中,大家还能见到曾经使用过的马桶、板床、写字桌,但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40年历程,如果不是亲眼见到,谁能相信,这就是他们曾经插队过的偏远乡村,这就是如今的美丽乡村!
本报记者 孙云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