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相声界,常家与侯家、马家被称作“中国三大相声世家”。常家的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常宝华于昨日在北京海军总医院逝世,享年88岁。常宝华一生投身相声事业,一辈子追求相声的传承与创新。天堂又多了一份笑声,他在人间留下的艺术传承始终长青。
不学文化不行
常宝华出生在天津一个贫苦的家庭里,读书对他来说只是个奢侈的念头。幼年时对门家的孩子每天背着书包上学,还给常宝华展示自己的课本和文具,这让常宝华对读书有了更深的渴望。大哥常宝堃从小就跟着父亲常连安说相声,出去演出,家里的状况渐渐好转,也有了余力供常宝华学习,于是常宝堃就通过自己的好朋友把常宝华介绍到天津的一个私立小学。可惜好景不长,八岁不到,在北京开茶社的父亲来了一封信让常宝华去北京学相声,就这样结束了常宝华一生中唯一一段校园生活,只有短短8个月。
初学相声,常宝华是极为不情愿的,那时相声艺人地位比较低下,经常受到欺侮,“比要饭的强不了多少”。老爷太太们躺在榻上抽大烟,演员们就得对着榻前的竹帘子表演,甚至要给太监磕头讨红包。常宝华想继续念书,可一大家子人要生活,现实让他无可奈何。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相声艺人才被称为“文艺工作者”。常宝华说:“我是含着热泪接受这一称号的。”
尽管没上成学,看书的习惯却伴随了常宝华一生。年少时,小人书成了常宝华最重要的知识来源。解放后,常宝华看书更多了,也开始有了自己的标准——学的东西必须能学以致用,跟相声不沾边的绝对不看,和艺术相关的全都看。“不管是国内的国外的,比如易卜生的独幕剧、莫里哀的独幕剧,这些都给我很多启发。技好学,艺也不难掌握,但是我们的修养、素质不是学来的,是养成的。怎么养成呢?不学文化不行。”
我就是老百姓
“创作不到点儿,表演不起眼儿,混了大半辈儿,弄个半熟脸儿。”晚年登台时,常宝华常拿这句话总结自己的舞台生涯。1951年常宝华拜相声大师马三立为师,历年来创作(包括合作)相声、小品、快板等形式一百七十多篇,全国各报刊发表五十余篇。退休后仍继续进行创作、撰文、著书、教学,在舞台活跃70多年,徒弟包括赵福玉、牛群、侯耀华等。他的代表作品有相声《帽子工厂》、小品《语言医生》等。常宝华老先生在舞台活跃70多年,将一辈子都献给了自己热爱的相声艺术,获得了不少荣誉。除了相声表演,他在上世纪70年代编创的《帽子工厂》引领了相声要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潮流,而创作的《追溯》,又开创了介于相声和小品之间的表演风格。
艺术上德高望重,生活中的常宝华却十分低调。2007年,常宝华在家人的搀扶下来到八宝山送别侯耀文,走向灵堂时却被保安拦下。“这是常宝华!”队伍中有人大喊,常宝华不断向同来送别的观众打招呼、鞠躬,用虚弱的声音说:“谢谢你们来看耀文,大家辛苦了。”这时一位观众喊道:“您是艺术家!”常宝华摆摆手叹息道:“没有,我就是老百姓,耀文也是老百姓。”一句话令众人都很感动。
提携后辈不遗余力
在1988年的春节晚会上,长期与自己的侄子常贵田合说相声的常宝华,与当时还不满6岁的孙子常远搭档。如今,常远已是开心麻花的签约演员,在喜剧之路上也走得更开阔。去年常远参加《欢乐喜剧人》,冠军之夜里特意请来爷爷助阵。在表演完之后,常宝华说出了这样一番话:“我们应该无时无刻考虑怎么去提升相声的档次。”
给青年相声演员的俱乐部捧场,常宝华特意把攒底让给对方,说这是别人的主场,他来说倒二。早些年开心麻花的舞台剧宣传难做,为了吸引媒体报道,每次工作人员邀请常宝华他都出席。即使走路已经需要靠家人搀扶,一登台亮相,常宝华立马精神抖擞,一句“我来陪你们说相声”让不少后辈动容不已。
常宝华先生去世的消息传出后,冯远征、徐德亮、曹云金等均在微博上表达了对老先生的悼念。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姜昆发文悼念称“相声界又走了一位元老,欲哭无泪”。姜昆如此评价常宝华,他虽然年长,但一辈子如年轻人般朝气蓬勃;他是老艺术家,但是一辈子以文艺战士的身份战斗在相声的舞台上;他留下的一篇篇作品将永远地留在亿万观众的心里;他播撒的欢笑,将永远地愉悦中国人民的生活;他的功绩,将永远地铭刻在中国曲艺艺术的功德册上。
本报记者 赵玥
“中国梅纽因”盛中国逝世
昨晚20时30分,著名小提琴家盛中国因心脏病突发抢救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77岁。作为中国交响乐团国家级小提琴独奏家,盛中国是最早在国际上为中国争得荣誉的小提琴家之一,代表作品有《梁祝》等。他被誉为“最迷人的小提琴家”“中国的梅纽因”。他的名字被澳大利亚ABC广播公司写入了“世界最伟大的艺术家”之列。
盛中国出身于音乐世家,父亲盛雪是著名小提琴教授,母亲朱冰从事声乐。他们养育了11个孩子,其中10个以音乐为专业,共有9人拉小提琴。盛中国是他们的长子,自幼受中外音乐的熏陶和严格的艺术训练。五岁开始随父学琴,七岁第一次公开演奏,九岁时武汉人民广播电台录制了他独奏的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等人的经典作品,向全国广播,听众大为倾倒,称赞他是“天才琴童”。
1954年,盛中国以最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1960年赴苏联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留学,师从著名小提琴大师列·柯岗。1962年参加在莫斯科举办的第二届国际柴可夫斯基小提琴比赛并获荣誉奖,受到比赛评委会副主席、小提琴演奏大师金·巴利斯特的好评。回国后,曾同中央乐团交响乐队等合作,成功地演奏了中外著名小提琴协奏曲并去澳大利亚等国演出。
1979年,著名小提琴大师梅纽因来华访问时曾与盛中国合作演出,并称赞他是“我在中国演奏巴赫双提琴协奏曲的最好的合作者”。1980年,盛中国出访澳大利亚举行独奏音乐会,并与悉尼等四个城市的交响乐团合作,演出了柴可夫斯基作品以及《梁祝》等作品。巡演成功后,澳大利亚ABC广播公司将盛中国的名字列入了“世界最伟大的艺术家”之列。
盛中国对作品的理解和处理有独到之处;演奏风格既热情奔放,又甜美细腻,富于诗情画意、浪漫幻想。他的演奏很有个性,不仅技巧出类拔萃,而且有很高的音乐修养,演奏曲目的范围非常之广泛,既有古典与现代的经典奏鸣曲、协奏曲和各个时期的精致小品,也有中国的小提琴名曲。他将音乐和个人的生活积累融汇在一起,真情随音乐流露,充满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
盛中国在国内外录制发行过十多张唱片以及CD、12盒录音带,曾荣获中国唱片总公司颁发的金唱片奖。数十年来,他曾多次应邀到亚洲、欧洲、大洋洲、南美洲的许多国家以及港澳地区举办独奏音乐会,并多次与国内外交响乐团和世界著名指挥、音乐家一起同台演出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的名曲。
本报记者 朱渊
盛中国其人其事
盛中国的演奏风格,热情奔放又富诗情画意,很具画面感,这和他热爱旅行不无关系。他带着小提琴走遍全世界,也在旅途中收集了50多把小提琴,于他而言,同样珍贵的除了琴,还有每把琴背后的故事。
多年来无论到哪里巡演,盛中国都会尽可能挤出时间在四处走走看看,他喜欢去酒吧、音乐厅、图书馆、画廊、博物馆、旧货市场等,在不经意中能淘到很多满意、喜爱的东西。在他的自述中曾提及:“我家墙上的画有日本的,有中国的,历史都不下几百年,看着它们,养眼又养心。”
1996年,盛中国受邀参加国家旅游局、铁道部组织的“东方快车之旅”,乘豪华列车从北京出发到乌鲁木齐,全程1周时间。那次旅行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看到了麦积山、莫高窟、新疆的坎儿井等世界文化宝库。
体验各地生活,让盛中国了解幸福可以很简单:“在新疆时,看到人们把床放在一个葡萄架下,有清澈的冰山雪水沿着水渠从床下经过,渴了可以喝清凉的水,饿了可以伸手就摘到葡萄,旁边有烤羊肉串、馕,剩下时间就是弹琴唱歌了。在火焰山,我按照当地人的指点,把鸡蛋埋在沙土里,然后作上记号,等我们从景区出来那鸡蛋还真的熟了。”
盛中国总是劝说学音乐的孩子要多去外面的世界走走看看:“既能提升自己的视野,对工作和生活也是益处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