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8: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9月17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许身孺子终不悔
夏靖词
  夏靖词

  《新民晚报》的夜光杯,一直是我和向阳小学语文老师们的最爱。今年教师节前夕,我和同事们盼来了“十日谈”《心中的礼物》,学校的广播台喜气洋洋地播音着一篇篇佳作。范建军校长更是在教师节临近之际,要求我准备在学校庆典上朗诵于漪老师9月5日在夜光杯发表的《那本黑皮封面的笔记本》,我感到十分荣幸。

  文中,于老师说到了自己在特殊年代如何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一篇篇读书笔记,是学生阅读书籍后于文字上的倾诉,而于老师一字字的批改,则是见证了学生的成长,更是为学生日后的工作能力奠定了基石。秉持“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的初心,于老师当年冒着可能再遭批斗的风险,也要抓好学生的学习。作为一名教师,她无惧危险,不求回报,哪怕当教育受到冲击时,于老师坚持的仍然是“教师一定不能随波逐流,要千方百计对学生施以良好的做人的教育”。于老师朴素的话语,让我们肃然起敬。

  我们常说“工匠精神”。教师也是“匠”——教书匠。教育教学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教师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一以贯之的教学态度。我们的前辈于漪老师从教几十年,有幸翻阅她的备课笔记,每一篇都是一稿、二稿、再稿;每一堂课后都有教学后记、又记、再又记。一次教学如此是容易的,而一生教学都如此,让人动容、见贤思齐。于老师在她的教学生涯中,始终本色不改,在喧嚣中独守一片平淡,在繁华中坚持一份简单。我深感作为教师,应该像于漪前辈那样“一生只为专注地做好教育这一件事”!因为就像于老师发在夜光杯上的文章里所说:“人生是单程票,没有回头路,要精心再精心。”

  教师的工作是繁琐的,也是快乐的。最近,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我得以和十二年前的毕业生郑善匀同学恢复了联系。如今在新泽西州大学留学的郑姑娘,竟然还能将我当年一篇语文教学《少年闰土》(鲁迅作品)的课堂片段回忆得十分清晰。看到自己的学生成长得如此出色,颇感欣慰。插柳之情,能让一个学生如此念念不忘,何其幸福!郑姑娘深深的学校情、教师情,不仅是学校培育的结果,也是其父母精心教导的结果,更是近几年社会崇尚尊师重道的风气熏陶的结果。

  谢谢夜光杯的这组“十日谈”让我们走近很多名师,回忆穿越时空,教育铸造心灵。

  重温于漪前辈说过的一段意义深刻的话——“学语文就是学做人,伴随语言文字读写听说,训练渗透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而是一个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她与深厚的民族文化是联系在一起的”。我想,正是这份动力,让于漪前辈几十年如一日地从不懈怠,“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耕耘”。这就是我们的楷模教育人生的写照,也是对我们所有青年教师的鞭策——始末如一,初心不改。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聚焦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第A03版:聚焦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第A04版:聚焦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上海40年 改革开放再出发·特别报道
   第A07版:上海40年 改革开放再出发·特别报道
   第A08版:要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综合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专版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文体新闻
   第A14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夜光杯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军界瞭望
   第A20版:军界瞭望
   第A21版:军界瞭望
   第A22版:康健园
   第A23版:康健园/健康养生
   第A24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ZF01版:中缝4-21
不如说真话
许身孺子终不悔
心柔软,世界也柔软
多几位“钥匙长”
踏实做好一件事
亲手做个皮钱包
伫立
新民晚报夜光杯A18许身孺子终不悔 2018-09-17 2 2018年09月17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