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6月,崇明在横沙乡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开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截至今年5月,已经累计发放各类宣传告知书98万余张,组织培训各类人员98万余人次,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知晓率达到95%以上,参与率达到90%以上。
要做好垃圾分类,抓好初始源头是重点。崇明区在农村地区实行“二次N分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模式,在“户分户投、村收村拣”的基础上,湿垃圾依托村级湿垃圾处理点和镇级湿垃圾集中处理站,做到不出镇处置;对“可以卖钱”的干垃圾委托专业公司回收处理;对“不可卖钱”的干垃圾送至垃圾填埋场或焚烧厂处理;对有毒有害垃圾进行特殊处理。为提高垃圾处置水平,崇明还引进国内技术领先的企业,依托18个乡镇湿垃圾末端处置站点,采取生物菌种发酵、空气磁化、微生物降解等无害化处理工艺。
在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减量的过程中,每个乡镇根据各自特点各出妙招,城乡精细化管理也由此体现。
例如,三星镇新安村有一套垃圾分类处置微系统,将垃圾分为干垃圾、湿垃圾、可回收物、有毒有害垃圾、建筑垃圾、秸秆垃圾等6类,先经农户源头分类,再由志愿者二次分类;新村乡实行“户分、户投、乡运、乡处置”的运行模式,村里一个废弃电表房被改造成全区第一个生活垃圾定时定点投放点,志愿者会根据投放垃圾的时间、分类质量做考评登记;东平镇东风新村引进社会组织“老来青”,教居民把果皮、蔬菜皮等厨余垃圾发酵后,做成环保酵素手工肥皂,推动垃圾减量。
为了让崇明这座生态绿岛天更蓝、水更清,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方面,全区紧盯“出水断面水质不劣于进水断面水质”的目标要求,以全市“一级B”的建设投入实现了“一级A”的排放标准。在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面,则构建起了生态循环利用体系,例如,推进农作物秸秆燃料化、肥料化、饲料化利用,以“用”禁“烧”,变废为宝。
如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这三项“全区全覆盖”,已成为崇明区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重要抓手,是崇明努力打造世界级生态岛最靓丽的“三张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