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此次以上海轨交14号线黄陂南路站施工现场的两处围墙为试点,组织艺术设计团队进行了施工围挡的美化工作。”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金江波说,“我们通过提炼上海城市风貌和文化精神的创作元素,并将其浓缩成富有特色的城市风景。”
作为此次项目的具体负责人,上大美院硕士刘蕴慧透露,整幅作品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提炼了上海的外在城市风貌和内在文化精神为创作元素,并将其融合重组成新的浓缩的上海城市风景,这种包容、融合、创新的创作方式,也是上海海派文化精神的体现。
“我们在公共空间施工围挡立面美化设计时,考虑了四个方面的因素。”刘蕴慧说,“首先是突出街道特色,体现城市风貌和文化内涵;其次,充分考虑画面的色彩、形式与空间环境相融;第三,符合车速的视觉体验,避免对交通环境产生干扰;最后,要将施工现场工程告示、标牌、文明建设等信息融入设计方案中。”
过去,经历风吹日晒的工地围墙,很难与“美”联系起来,更不要说是城市的一道风景线,而且很容易变成小广告、乱涂鸦的“重灾区”。虽然以往也在围墙上画过传统的水墨画或者公益广告,但要真正和城市的文化气息相符合,此次有关部门邀请专业美术机构合作,通过展现上海生活方式,体会生活的美好,感悟城市温度,这样的做法还是颇具人文风情。
城市之美,在于细节。金江波表示,通过本次施工围墙试点美化工作,大家深切地感受到,如果在建设工程启动的同时,能一体化考虑围挡的美化设计、选材、制作、安装等环节,就可以避免缝缝补补的情况,“通过年轻人的视角来感悟,并且通过年轻人的创作,来提升城市的活力。” 首席记者 方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