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发现,在上海自贸区播撒的“良种”中,“负面清单”是被企业最频繁提及、让企业获得感最多的制度创新之一。自贸区以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实现外资管理体制的重大变革,为中国对外开放带来了强大的正面“场效应”。
清单数量全面“瘦身”
2013年9月上海自贸区挂牌之际,推出全国第一张负面清单,许多人翘首企盼自贸区交出的第一份“作业单”。
在我国首张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3年)》中,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列明了190条外商投资特别管理措施。
记者了解到,在短短的5年中,自贸区的负面清单已经实现了全面“瘦身”,做了“减法”。外商投资负面清单从最初的190条压减到45条,不到原来的四分之一,市场开放度和透明度进一步提高,超过98%的外商投资企业通过备案方式设立。
而负面清单“瘦身”激发出的改革成效,则呈现明显的“加法”,境外投资成倍增长。上海和其他各省市的企业积极从自贸试验区走出去,开展跨国投资并购,境外投资成倍增长。截至2018年6月,自贸试验区共办理境外投资备案2043项,备案中方对外投资额556.2亿美元,占全市比重的50%。
赋予企业满满获得感
负面清单产生的“场效应”不仅是数量上的“加减法”,更是一项管理制度的重大突破。传统的投资管理,是告诉投资者哪些能做,列出清单给予投资指引;而负面清单管理,则是反其道而行之,告诉投资者哪些不能做,把不能做的列出清单,清单以外没有规定的都能做。上海自贸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随着负面清单管理的实行,政府的前置审批减少或取消,更多地将目光转向建立事中事后监管制度。这意味着企业可以有更多进入相关领域和行业的自主权和机会,“有助于社会和企业迸发出极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全国第一家再保险经纪公司、外商独资游艇设计公司、外商独资医院、外商独资金融类投资性公司等一批首创性项目,在自贸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自贸区金桥片区,美安康质量检测技术(上海)有限公司作为“001”号自贸“大家族”的一员,是上海自贸试验区扩区后第一家落户的外资食品检测认证机构。美安康执行总裁斯榕介绍,2014年上海自贸试验区推出第二批扩大开放31条措施,正式放开了设立外资认证机构的准入标准,同时不断完善负面清单制度,使原先需要2个月的核准周期缩短为仅2周的备案周期;还缩短了中国国内生产食品和出口美国的食品、农产品以及食材原料本土化测试和认证的周期,为国内餐饮企业“走出去”和海外品牌“引进来”打通了关键一环。“自贸区的一系列改革,让美安康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市商务委有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进一步加大自贸试验区对外开放的力度和透明度。系统梳理负面清单以外领域规定,全面实施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让负面清单的正面效应不断辐射扩大。 本报记者 宋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