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刚
今年双十一,家里新添一台智能音箱。相隔几米,呼唤其名,就有温柔女声与主人对话。唱童谣、放歌曲、讲小说、播新闻、报天气……只需口头发一句指令,立刻播放相应内容。曲库之大,反应之快,深感智能家居之魅力。
用了几天,感觉太方便,也未必是好事。比如吃饭时,全家人围坐桌边,轮流发号施令,可把音箱里的“小姐姐”忙坏了。音频被频繁打断,一顿饭吃下来,很少有一首歌或一个故事能够播完。
太容易得到的东西,人们往往不懂得珍惜。
互联网时代,受众淹没在信息碎片的海洋里,鱼龙混杂,真假难辨。获取和发布讯息,都太轻松。仿佛一夜之间,人人成了“记者”,专业门槛一降再降,各种谣言和反转满天飞。反正随时可以修改、撤销、辟谣,先拉一波流量再说。
聪明音箱提供了海量信息。但有时选择太多,做决定就要花更大力气,乐趣和满足感都可能随之降低。想起80后和10后的童年。
80后小时候,想看一部动画片,要翻阅广播电视报,算好时间,早早守在电视机前;正片开始前会放哪几条广告,能倒背如流;主题歌更是小伙伴人人会唱的金曲。观看过程中,寸步不离,连上厕所都要忍着,生怕漏过任何一个精彩片段。偶尔错过一两集,会抱憾许久。
如今的10后,生活便利和现代化程度,秒杀30年前。4G和WiFi无处不在,网络资源浩如烟海,各国动画片随时可以暂停、回看。不过,仪式感和期待感却淡了。
《小王子》中,狐狸对仪式感的解读触动人心。他告诉小王子:“你最好还是原来那个时间来,比如下午四点来,那么从三点起,我就感到幸福。时间越临近,我就越感到幸福。但是如果你随便什么时间来,我就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该准备好心情——应当有一定的仪式。它使某一天与其它日子不同,使某一刻与其它时刻不同。”
在生活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培养判断力、保持专注力、营造仪式感,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