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陆成功率仅50%
此次发射任务控制中心在洛杉矶帕萨迪纳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喷气动力实验室。从1964年“徘徊者7号”任务起,每逢重大活动,在NASA的任务控制中心都会出现“好运花生”,希望带来好运,任务成功。
NASA介绍,“洞察”号在7分钟的着陆过程中,速度将由每小时19794公里迅速降至每小时8公里,复杂的着陆动作都由事先设定好的程序指令操控,完全由探测器自主完成,中间几个阶段信号都会中断,科学家将着陆过程称为“恐怖7分钟”。从1960年人类第一次尝试发射火星探测器以来,到“洞察”号之前,一共有14次火星着陆任务成功进入了火星大气层,但只有7次任务成功着陆并顺利开展探测工作——成功率只有50%。
美国东部时间下午2时47分,随着探测器进入、降落和着陆阶段开始,NASA控制中心也到了最紧张的时刻。“洞察”号首先进入火星大气层,防护罩的最高温度在2分钟后达到1482℃。然后,降落伞展开,“洞察”号脱离了热屏蔽,并展开它的三条腿和激活雷达,以了解离地面有多远。接收到雷达信号后,它从剩余的外壳和降落伞中分离出来,启动下降引擎,即反转火箭。2时54分,“洞察”号成功着陆,此前它还做了一个如“芭蕾舞般”的重力旋转,以确保降落在正确位置。3时01分,NASA收到了“洞察”号发来的信号,任务控制中心也随即爆发出一阵欢呼声,科学家和工程人员兴奋地相互拥抱,击掌庆贺。
探索火星“内心”奥秘
与以往探测任务不同,此次“洞察”号不是探索火星表面,而是被设计成探查火星内部结构,并尝试描绘火星从内核到外表的全貌,并找出火星形成以来发生变化的原因。着陆地点“极乐世界”被科学家称为“火星上最大的停车场”。这个地方是平坦的,沿着火星赤道,明亮而温暖,将全年为探测器的太阳能电池板提供动力。
“洞察”号携带的探测仪器很像医疗包,将给火星带来第一次全面“体验”,具体来说,设备主要有三台:“内部结构地震实验仪”(SEIS)对火星地震和地质活动进行监视,就像测脉搏一样;“热流和物理学特性探头”(HP3)将在大约5米深的火星土壤深处测量内部热量等,就像量体温一样;“自转和内部结构实验仪”(RISE)利用火星与地球之间的无线电传输检测火星自转的晃动,这种晃动将为研究火星内核的大小提供线索。
“洞察”号对火星的“体检”不会马上开始,着陆后将首先展开它的太阳能电池板和机器人手臂,机器人手臂需要2到3个月的时间才能将设备从探测器着陆器舱内取出,整个过程被形容像是“抓娃娃”。据介绍,NASA计划把SEIS和HP3永远安置在火星上。当然,为火星“体检”并不是件容易事,“洞察”号既要承受巨大的昼夜温差,还要对抗遮天蔽日的沙尘暴,此前沙尘暴曾造成有着15年探测经验的“机遇”号失联。
此次伴随“洞察”号一起登陆火星的,还有两个带有公众名字的微型芯片,这个芯片只有指甲大小。从2015年开始,美国宇航局就通过官网向公众征集姓名,与“洞察”号一起开启火星之旅。全球总共有240多万人的名字被刻在芯片上,其中中国人的名字有26万多人。这些名字的每个字母宽度仅为400纳米,占用的体积极小。
探测火星迎来高潮
人类一直对火星充满好奇。NASA表示,“洞察”号团队的研究可能有助于人类搜寻与地球相似的系外行星,缩小可能存在外星生命的行星范围。NASA行星科学代理主任洛瑞·格拉兹说,火星曾是一个充满水分且适合孕育生命的行星,借助“洞察”号来研究火星的地壳、地幔和地核结构,将有助于了解太阳系类地行星形成的关键。
虽然“洞察”号只运行一个火星年(两个地球年)。但两年后,人类将迎来探测火星的一个小高潮,美国将发射“2020火星车”,寻找古代火星存在生命的迹象;欧洲空间局计划发射ExoMars漫游车,研究火星地质学;中国计划发射火星探测器“萤火二号”,包含可以移动的火星漫游车和在轨运行的轨道器。
洛瑞·格拉兹说,通过对火星内部的探索,可以加深对地球邻居的理解,为未来把人类探险者送到太阳系更深的地方打下基础。届时,人类移民火星能否实现或许就会有更明确的答案。
驻美记者 鲁明 (本报洛杉矶今日电)